近日,全省科技大会隆重召开,动员全省上下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提供坚强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再增部署、再鼓干劲、再添动力。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紧紧把握新变化、新要求,谋求新作为、新突破,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抓培育,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全生命周期孵化链条,壮大创新发展主力军。二是抓攻坚,围绕突破19条核心产业链“卡点”,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引燃科技创新“动力源”。三是抓合作,大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深化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激活协同创新“倍增器”。四是抓平台,聚焦“231”产业需求,建成运行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产业创新“加速器”。五是抓人才,优化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全力引进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争取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项目,夯实科技进步“硬支撑”,不断塑强济宁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把握百年变局、抢抓百年机遇的重要制高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国内科技竞合态势愈发明显。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锚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产业协同创新、企业研发突破、大院大所合作、核心技术攻坚、创新要素聚集、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加力加速。要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在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上聚力突破;要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努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聚力突破;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在培强创新主力军上聚力突破;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努力在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聚力突破;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努力在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上聚力突破;要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努力在优化创新生态上聚力突破,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市各级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大任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实施好科普示范工程,创新科技领域宣传,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