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7日
第03版: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杜爱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此次会议为我们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逐渐把中国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上,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码。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魂、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践行“两个结合”、深入推动文化“两创”。每一种文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有着包容兼蓄的处世之道,比如:和而不同、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有着深厚的为民济世情怀,比如:民为邦本、惠民利民、富民厚生;有着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质,比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比如:民胞物与、道法自然等观念。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生生不息、传承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让世界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之治、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比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明历来倡导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包容互鉴等价值理念,为世界不同民族交流合作、不同文明融通互鉴提供了中国价值、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际传播的“最小单元”,一方面,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方式讲,专业人士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概念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石,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撑。在话语表达方式方面,把握不同受众的习惯和心理特点,找准共情共鸣的切入点,增强话语的说服力感召力,不仅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背后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另一方面,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优势互补、构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矩阵,对于地方来说,讲好地方故事,盘活地方资源,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塑造地方良好的国际形象,能够有力地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平民化、多元化的传播格局已经形成,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走向国际的机会,每个人都可用轻松娱乐的方式讲述日常生活,生动的阐释、接地气的讲述,会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爱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24-08-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032.html 1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