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7日
第03版: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胡亚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战略,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持续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深入挖掘乡土建设类、文化民俗类、生态景观类等传统村落的历史故事和个性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和“村村有故事”的建设主题,凸显当地传统村落的特色与资源,提升整体村庄的品质与环境,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

持续推动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决定》指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效融合。加快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形成乡村特色市场体系。田园生态综合体是集观光休闲、康养消费、种养体验、生态旅游等形式为一体的产业模式,可以通过农业景观塑造与文化提升、打造生态农产品与旅游休闲项目等方式形成综合性产业;民居建筑、纺织印染、雕刻剪纸、食品加工等乡村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通过旅游市场与文化传播等方式带动消费者认知与需求,扩大市场规模,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宣传、培训为一体的系统完整的手工艺品产业链;节庆仪式、歌舞戏曲、婚丧嫁娶等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审美功能,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依托乡村旅游与城市表演舞台等,形成民俗表演专业团队与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将数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为乡村旅游提供数字文化产业支撑,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文化旅游新生态,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搭建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开拓“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模式,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乡村的生态和风俗魅力。

持续完善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乡村居民的真实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服务。开发乡村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深入调查了解村民文化需求,建立健全乡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实施“按需制单、村民点单”服务模式,满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喜好的乡村民众的需求,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接受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建立公共财政主导与多元供给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除发挥政府财政优势保障经费供给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鼓励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保障乡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

带动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明确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角色定位。社会组织应找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角色定位,明确自身职责,理顺与政府的关系,构建协同合作的良好互动关系。二是深入挖掘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要积极培育乡村精英,如乡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扶持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规范本土文化人才发展。在乡村建立内部文化人才培训与交流基地,实现乡村文化人才的内部沟通、流动与发展。三是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文化宣传与形象传播,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鼓励优秀人才返乡,积极引入企业家、专家学者、优秀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改善乡村文化发展人才的福利待遇,加大荣誉鼓励,引导外来人才树立服务乡村、扎根乡村的工作理念。

【作者单位: 中共邹城市委党校 本文系2023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邹城市为例》(2023XTN108)的研究成果】

2024-08-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036.html 1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