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第08版:

文物普查员的一天

■微山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 张维真

2024年济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工作已结束,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年轻的队员们扛起四普大旗,踏上筑梦文保的新征程。

8月9日早晨8点,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夏镇乐道庵遗址的石阶上,伴随着鸟鸣与微风,普查队员们已经站在了这个清朝庙宇的门槛之外,准备揭开历史的面纱。

刚踏入乐道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嵌入墙体的《创建乐道庵记》石碑,它高大庄严,楷书阴刻的文字间述说着乐道庵背后的历史故事。随后,普查队的队员们分头行动,负责拍照的队员开始拍照,负责飞无人机的队员开始组装试飞。而我的任务是和同事一起拿着RTK仪器,锁定文物的基点、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我们先定基点,以基点为准点,向东北角、东南角、西南角和西北角四个方向延伸为保护范围,再向外延伸为建设控制地带。我手持RTK仪器,与搭档一起精准测定文物的位置与保护区域,每一步都走得谨慎而充满敬畏,队员们的歌声和欢笑交织在这份古老的土地上,让普查工作充满了活力与温情。采集完信息收拾好行李,坐上汽车,普查队急匆匆赶往下一个文物点。

9点,普查队抵达了人声鼎沸的泰山庙遗址,队员们的工作引来了当地村民的围观,他们幽默地请求普查队将他们的房屋也“测量”进文物保护区,引起一阵欢笑。10点,太阳已经升得高高的了,在高温天气下,队员们在黄桥墓群的田野间挥汗如雨。为了确定黄桥墓群的边界,队员们顶着炎热,一铲一铲地往下打孔。村民看队员们辛苦,送来了自家果园现摘的苹果,那一刻,带着泥土清香的鲜苹果,瞬间将队员们浑身的疲倦一扫而空,给大家带来了清凉与动力。

午后,曹庄遗址的泥泞田地成了普查队新的战场。此时,田地里正在灌溉,地皮很湿,踩上去鞋子基本上就陷进去了,为了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队员们踏着一脚的泥水寻找基点。双脚深陷泥水,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但谁都没有放弃,坚持寻找着珍贵的文物线索。绳纹陶片、汉瓦残片,这些历史的碎片在队员们手中汇聚,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圈下来,鞋底已是厚厚的泥土,老乡说:你们就在我家地头的水渠里洗洗鞋子和标本吧!队员们连声道谢。清凉的井水,涓涓地从指尖流过,带走了泥沙,更涌动着感激与温暖。

夕阳西下,普查队又相继探访了朱庄墓群和大刘庄墓群。尽管一天的行程紧凑且疲惫,但每到一处,普查队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村民的热情,这种收获远远超出了身体的劳累。晚上回到住处,回顾这一日的点点滴滴,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文物普查人员,我们不仅是在测量与记录,更是在传承与保护,这份工作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与满足。

2024-08-1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699.html 1 文物普查员的一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