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水乡园林,从不愁没鱼吃,鱼吃得多了,便打起了鱼杂的主意。
鱼杂,是个笼统的称呼,概指鱼肚子里的东西。过去杀鱼,这些杂碎是上不得桌面的,全被当做垃圾给扔掉了。常见一农妇一把刀一条鱼,还有一群嘎嘎直叫的鸭子,争抢着一大块血淋淋的物件。
不知从何时起,鱼还是那些鱼,可我们都变成了一群饥饿的鸭子,叫得不欢吃得欢,生怕委屈了那张好吃的嘴。
鱼籽、鱼白、鱼泡,以及鱼肠、鱼肝等,价格比鱼头鱼身都要贵许多。我买菜从来不眨眼,前些天买了块鱼杂,一称居然要30几块,吓得差点晕了过去。而且,不同的鱼,那鱼杂的卖法也不一样。
鲫鱼个头小,只卖鱼籽和鱼泡,还得积攒多了才有得卖。青鱼和草鱼,一般是切段分开卖,不会整理出单独的鱼杂。至于小黑鱼、黄辣丁等肉食类鱼种,连肠子都不会拐弯,自然没什么鲜美的鱼杂。
说起鱼杂,我还闹过不少笑话。见了又粗又长的鱼肠,觉得这东西难得,一定味道鲜美,用心地清理出来。直到准备下锅,才猛然想起恶心之物,假如不洗干净,那嚼在嘴里该是怎样的画面,想想都觉得胃里翻江倒海。
还有次去买鱼杂,摊面上只剩下鱼白了,也不知是哪根神经短了路,居然问了句这是雄鱼还是雌鱼肚子里面的,害得卖鱼的老嫂子一脸狐疑地望着我。
不是我弱智,估计好多人对鱼白鱼籽分不清。还是上堂生理卫生课吧,通俗点说,鱼白是精子,鱼籽是卵子,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我们买鱼杂吃鱼杂,居然口福之外,干的是断子绝孙的勾当。
其实想想也释然,鱼逐水而居,人趋水而聚,都为养活一张嘴。人间至味,食有鱼焉,也算是大自然的馈赠。
在众多淡水鱼中,鲤鱼差不多长得最帅,可也最不受待见,很少有人买整条鲤鱼回家烧着吃。据老人讲,鲤鱼是发物,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而且它两侧各有一条如同细线的筋,容易产生特殊的腥味。
尽管如此,鲤鱼也被广泛养殖,因为这家伙天生就一带货的,肚子里的鱼籽数量又多质量又好,腰杆子一挺,便有子孙万万千。都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这下我是真服了,因为品相好,鲤鱼成了鱼类形象的代言者,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之类的吉祥,就都归了鲤鱼。就连鲤鱼打挺,也是经久不衰的典故。
可有些鱼贩子越来越不讲武德,以前卖鱼杂都是鱼白鱼籽鱼泡分开卖,现在都是肚子一剖伸手一掏,整副内脏就摆在那里一起卖。所以每次买鱼杂,都感觉自己当了冤大头,上了一次强买强卖的当。
买回去哪是鱼杂,活脱脱一坨鱼内脏,还要认认真真清理一遍。鱼肠太细,扔掉!鱼肝太小,扔掉!鱼油太少,扔掉!扔来扔去,可用的部分委实太少,而且还担心把苦胆弄破。
买鱼杂,别忘了买块嫩豆腐。豆腐煮鱼杂,那是绝配,任何食材都替代不了。鱼杂含有血水,加上鱼籽易破,须提前下锅处理。我曾以为,要像煎鱼一样煎鱼杂,最后鱼籽在锅里像爆米花一样,啪啪作响,四处飞溅,逼得我拿着锅铲左躲右闪的。
正确的做法是,将清洗好的鱼杂冷水下锅,撇去浮沫之后快速捞出,再小火慢煎至金黄盛出。重新起锅烧油,先葱姜蒜爆香加入适量清水后调味,等水烧开后,再倒入鱼杂和切成小块的豆腐。等锅中嘟嘟冒泡,豆腐粘稠挂芡,香味扑鼻,即可大火收汁。
豆腐烧鱼杂,香辣可口,下饭又下酒,既不担心鱼刺卡喉,也不用担心长膘。可惜,一条鱼能产无数鱼籽,却只有一副鱼泡。而在各类鱼杂当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鱼泡。
鱼泡又称鱼鳔,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不光营养价值高,且易于人体吸收,能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每次在餐馆吃饭,无论点的是干锅鱼杂,还是鱼杂火锅,即便眼睛瞪得再大,都夹不出几个鱼泡来,真可谓一泡难求。
起初以为只有我才好这一口,后来街上开了家鱼泡馆,生意居然好得出奇,想吃还得提前预定。做鱼泡,先要去掉附着的黑膜,用刀戳破放气,不然会在锅里炸裂开来。
烹制好的鱼泡,香脆可口,嫩滑入味,脆软有嚼劲。大一点的鱼泡,分为内外两层,口感有异,内层更加爽脆,外层更加软糯,细细品味,也算“一泡双享”。
这份口福,离开了家乡,估计只能在梦中偶遇了。 ■郑佳佳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