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4日
第01版:

赢主动 赢先机 赢优势

——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迭代升级探访

图为蒂德精机智能化生产车间。 ■记者 杨国庆 摄

对城市来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因地制宜”,就要在分析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选准用力方向。济宁,亦如此。

传统产业迭代升级、高新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争先布局。近年来,济宁市以“新”提“质”,以“质”谋“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千方百计赢主动、赢优势,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

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焕发新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不忽视、不放弃”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产业的关注和重视。“改造提升”则点明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这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中,传统产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提到新质生产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方式,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质的飞跃。难道传统生产力就只能和“低端”“落后”“陈旧”这些词语挂钩吗?其实不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中,我市传统制造业并未停滞不前,而是以智能化升级乘风破浪,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老牌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近年来,山推持续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的研发投入,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相继完成省级新产品开发300多项、技术攻关20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数量1000余项,让产业绿色升级成为发展主旋律。“较传统的燃油装载机相比,我们这款纯电装载机的使用成本大概可以降到75%左右,如果按每年3000小时来计算,每年可以节约30万元左右,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34吨。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我们以创新驱动发展,先后完成了LE60-X3、LE39-X3、LE70-X3等纯电装载机的研发,而且还完成了世界上首台纯电推土机的研发。”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工程师南月冲说。据了解,山推自主研发的LE60-X3纯电装载机实现了纯电动全流程作业,整机作业时零排放、零污染,为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技术改造作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向上向“新”。今年以来,制造强市积厚成势,构建“19+3”攀登矩阵,攀登企业扩增至1136家,全面掌握攀登企业运行状况,确保完成既定攀登目标。1至7月份,1136家攀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23.56亿元,同比增长6.82%;攀登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8%,高于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幅1.28个百分点……行走于孔孟大地,记者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智改数转网联”让老厂房变成智能车间,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高新产业抢滩占先 激发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关键字之一,就是“新”字。新质生产力以“新”为起点,通过新技术和新业态推进生产方式的迭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激活科技创新这一“源头活水”。在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个试件的精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在直径约3厘米的圆形小盒上,密密麻麻地竖立着比头发丝还细的针,肉眼难以计数。“这是我们公司员工自主编程设计,由公司生产的高精密数控机床通过连续21小时不间断加工而成的针型试件,这个试件共有127根针,每一根针的直径约为0.05毫米。”公司副总经理于国辉说。

在车间的墙上,“让中国机床赢得世界尊重”这句话清晰而有力地印在那里。这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卓越的性能表现、广阔的市场需求背后,是蒂德精机持续领跑的技术优势。而实现技术突破,不仅需要研发团队的持续探索,更需要准确锚定发展方向,实现行业的跨越式进步。目前,该公司共建有国内外5大研发中心,拥有6大省市级创新平台,具备高档机床研发、新材料研制、先进技术测试和可靠性提升等全面的研发、实验、测试、制造优势。

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争取125个项目入选2024年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第一批),数量居全省第3位;1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人才引领型企业试点名单,数量并列全省第4位;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认定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63家,争取22家企业成功入选2024年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数量居全省第3位……我市在向“新”而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断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未来产业争先布局 抢占新赛道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题中应有之义。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眼下,我市正积极抢占新赛道,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推进,储能电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种有效的能源储存方式,储能电站可以在电力需求高峰期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电力供应,同时还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近日,时代绿能兖州兴隆润新储能电站并网成功,项目采用宁德时代EnerD-5MW/10MWh储能单元产品,为集装箱式5MWh储能液冷电池预制舱构造,最大储能额定为20万度,同时也是山东省济宁市首个314Ah大电芯100MW/200MWh独立储能项目。

走入兖州兴隆润新储能电站,PCS升压变预制舱、电池预制舱、变压器等有序分布,各设施设备有条不紊运转,为电站注入活力与动力。“相比一般储能电站,我们站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更智慧的优势特点。”该站站长周保建介绍,项目采用宁德时代高性能、高安全的314Ah电芯,单个20尺电池舱的容量可达5.015MWh,可大幅节约占地面积、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显著提升系统可用电量和效率。

当前,济宁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市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3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1231家,是2022年的两倍。尤其是聚力发展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实施集成电路“强芯”、机器人“补链”、汽车电子“支撑”、智能终端“扩量”、锂电“聚能”、软件“三名”等工程,集中力量打造机器人、集成电路两条核心链条,突破发展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持续壮大嵌入式软件规模,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此外,发力建强14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9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持续开展企业DCMM贯标工作,激活数据资源价值。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绿色、智能、创新正成为当下济宁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迈向未来,济宁正在积极布局经济发展新赛道,挖掘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瞄准目标奋力冲在前、走在先。

■本报记者 李强 徐斐

2024-09-04 ——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迭代升级探访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0133.html 1 赢主动 赢先机 赢优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