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徐诺)日前,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惠民生 暖民心”主题系列发布会(第9场),介绍济宁市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开展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始终坚持以保障失能人群为中心,2018年率先启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2019年多措并举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职工长护工作。2023年争创全省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市后,市医疗保障局在全市全面推开职工、居民长护险工作,我市成为全省第四个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的地市。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市不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长护险“济宁模式”走在全省前列,一系列措施在托底民生保障、提升服务质量、释放就业活力、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我市在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坚持以扩大受益覆盖面为路径,切实提升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质量。截至今年7月底,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已覆盖参保人员800万人,开展失能评估5.9万人次,目前在床失能人员3万人,累计5.1万人享受长护待遇,长护基金累计支出达3.73亿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享尽享,切实减轻了失能家庭照护负担。市医疗保障局双管齐下提高服务管理效能,一方面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另一方面积极争创经办服务典型。
市医疗保障局坚持以探索改革创新为契机,实现长期护理保险与相关服务产业共同发展。扩大定点护理机构范围,目前我市拥有长护定点护理机构290家,相关护理服务从业人员1.5万人,带动大批城乡劳动力就业。我市积极培育发展专业、规范、独立的失能等级评估机构,于今年6月在汶上县开展定点评估机构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探索使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失能等级评估。同月,我市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试点工作,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发展,而且能更好服务于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为助力长期护理保险高质量发展,市医疗保障局坚持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市作为全省第一个医疗保障信息平台长护险功能模块应用试点地市,系统于2023年4月20日正式落地,实现了整个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同时推出护理人员、评估人员、失能人员掌上App,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掌上办理业务,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