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艳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如仁爱、诚信、孝顺、忠诚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等文化基因。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深度融合,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对于学生了解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理念。全面贯彻“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如仁爱、诚信、礼仪、责任等价值观,与现代德育理念相结合,按照不同学龄段学生特点,突出行为习惯养成、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教育,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讲解经典故事、分析传统文化内涵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岗位能力,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党组织应当加强对党员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工作能力,通过定期的学习、研讨和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动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
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注重把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融入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学的体验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书法比赛、教材内容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培养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产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德育课程、虚拟德育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德育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特点。
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和家长要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形成合作机制,提升德育教学质量。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成长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家校和社会共育的良好局面。(作者单位:济宁市高新区洸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