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仪凯
“在我生活艰难的时候,金屯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主动找到我,给我讲解了救助政策,帮我办理了低保手续,增强了我过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近日,嘉祥县金屯镇困难群众卢大哥充满感激地说。几年前,卢大哥得了脾淋巴瘤,四处看病就医,不仅花光了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金屯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他,给他送来救助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济宁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创新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并持续推动“扩围、提质、增效”,让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相关做法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和创新案例。
高效救助 暖心政策送上门
聚焦高效救助,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济宁市畅通主动告知渠道,梳理13个部门38项政策,汇编“济时救”部门联动救助政策宣传手册,举办救助政策大讲堂,市、县、乡、村四级组建宣讲团,开展宣讲1.44万次、覆盖152万人次。制作推广“济时救·码上服务”二维码,实现救助政策“码”上看、救助信息“码”上查,做到村(居)宣传全覆盖。增设基层民政服务公益性岗位2000个,用于开展政策宣传、入户走访、在保复核、急难上报等救助服务工作。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坚持“大数据比对+铁脚板入户”,市民政局每季度与残联、医保等13个部门对接,年比对群众信息70万条,对困难群众精准监测帮扶。建立“困难群众救助·主动申报日”制度,开展“主动申报日”宣传活动500余次,宣传覆盖11.4万人次,对申请能力不足的特殊困难群体,累计帮办代办社会救助事项1200余次。在乡镇(街道)推行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在镇、村两级推动救助窗口建设标准化、人员配备齐全化、救助服务规范化、业务办理规则化,设立村(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站4546个,配备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6277人、村级救助志愿服务队人员1.47万人。
跟进实施“三服务”救助。发现求助线索后,第一时间实施“快速响应”服务,开展入户调查核实,对群众急难情况开展“即时救助”服务,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容缺办理,情况特别紧急的,实现2小时内先行救助。建立“济时救”转办单制度,对困难群众提供“跟踪转介”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精准救助 让更多困难群众受益
优化政策,全面推动救助“扩围、提质、增效”。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将收入认定范围从省定的低保标准1.5倍扩大至2倍,放宽财产限定条件;把家庭唯一谋生工具的小型经营性车辆纳入豁免范围,提高在保人员金融资产豁免额度。出台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建立“一事一议”制度,解决救助个案和群众急难问题。出台《社会救助信用管理办法》,建立社会救助诚信机制,对救助对象实行4个信用等级评价和管理。以微山县为例,2023年以来,微山县新增低保2800人,特困374人,低保边缘家庭人员951人,实施临时救助6516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628.53万元,各类救助均实现正增长。微山县民政局副局长吴长永表示,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微山县将着力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持续发挥“微即助”品牌效应,兜牢兜准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济宁市大力发展服务类救助,年投入资金11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为3.2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上门探视、清洁庭院、健康查体、心理辅导等社会化照护服务。规范社会救助服务,市级统一制发行政文书,包含5类救助业务、11项业务流程、51个具体文书,将救助申请与诚信告知、诚信承诺文书“三合一”,实现关键环节和核心程序“环环有痕迹、步步能倒查”。建立在保对象闭环核对机制,每月对车辆、房产等10项家庭经济状况自动比对、预警提示、调查停保等闭环管理,做到“凡进必核”“在保必核”。
温暖救助 汇聚爱心救急难
“社工每周都到俺家里来,给俺打扫卫生,洗衣服,陪俺拉拉呱,党的政策太好了!”梁山县水泊街道张坊村满大爷激动地说。
满大爷双目失明,是视力一级残疾老人,属于低保户。据介绍,梁山县实施“情暖夕阳”项目,通过社工驱动、护工行动、义工联动“三工联动”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40万元,为800多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等21项服务。梁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新春介绍,梁山县积极探索构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一老一小一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让困难群众享受到更便捷的上门服务、更多元化的专业服务。
聚焦“温暖救助”,济宁发动慈善力量参与救助帮扶。全省首创市、县、乡、村四级“济时救”基金,将设立“济时救”基金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已有333个村(社区)设立基金742万元,对医疗康复费用较重等重特大急难情形的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扎实开展慈善“救急难”行动,发动市县慈善组织设立慈善“救急难”项目16个,年投入454万元,对低保、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等困难人群实施慈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