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第04版:

功夫性情在字外

刘仰涛

11月16日上午,乌峰书法教育四十年师生作品展在济宁美术馆开幕,共展出乌峰及其弟子学生80余人创作的书画篆刻作品400多件。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第40年,也是乌峰从事书法教育工作40周年。他毕业于曲阜师范学校,40年来,先后任教于山东济宁师范学校、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济宁学院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现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美术与书法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乌峰将众多学子送入全国各类高校攻读书法学士、硕士、博士,多名学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高校任教,数十位受教者在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奖、入展,成为中国书协会员。

乌峰年轻时曾做过工艺美术。上世纪90年代初,电脑制作尚未普及,展览会标、海报多为手工制作。常见乌峰一手执铅笔,一手执三角尺,无须计算打格,在白纸上一比,顺势几笔,一个宋体字的轮廓出现了,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还有手工放大毛笔书法的绝活,先将内容用毛笔写在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放在桌上,把要放大的内容露在桌子的外面,玻璃板上再平压一张凳子,根据要放大的比例调整好高度,上面再放一块玻璃板,取下手电筒的聚光碗,将手电筒倒扣在上面的玻璃板上作为投影光源,然后在地上放一张白纸,用笔将放大后投映在纸上的轮廓描摹下来。

2010年,首届济宁市少儿书画大赛举办。当时还没有硬笔书法用纸,收来的作品多用田字格、方格本作业纸书写,会影响展览效果。乌峰买来深绿色卡纸,裁切8开大小,将每一张参展作品修剪后粘贴到卡纸上。正是这样的亲力亲为、用心坚守,才使每年一届的大赛连续了十三届,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少儿书画活动。

己亥年初,有学生建议:龚自珍在己亥年创作《己亥杂诗》315首,老师不妨书写下来,每天一首,在公众号连续发布,到年底结集成册。此计甚好,乌峰立即着手收集精美的笺纸,写将起来。每天一首,不曾间断。即使出差在外,途中亦会留意不同样式的笺纸,将内容写好,拍照传给编辑按时发布,未曾一日断更。

2006年初,乌峰艺术工作室迁至秦庄路37号,亦用作当时济宁书协办公场所,每日到访者甚众。其学生弟子们戏称为“据点”,每每路过,必落脚盘桓。更有甚者,3位单身汉学生常居于此,乌峰为居室命名“三甫堂”,并手书挂于门楣。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舒适,乌老师出资安装热水器,又在阳台搭建厨房,时时操刀下厨制膳。喜做菜,多有创意。三甫堂诸君随其师,亦善饮,悄然取饮老师好酒无数。曾有好友赠送乌峰小糊涂仙酒数箱,放于储物室内,从不上锁。一日应酬时忽然想起,欲取之,却一瓶也寻不见了。于是问学生:我的酒呢?学生欣然答之:我们喝完了!老师释然一笑。

乌峰出身于蒙古族乌梁海(兀良哈)氏,蒙文名奥日古勒,祖籍内蒙古喀喇沁旗,为蒙元帝国名将哲勒篾二十八世孙,蒙古亲王后裔。体格宽大厚重,性格豪迈,善饮,具有典型的蒙古族特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郭运德先生称其“把骨子里流淌的蒙古汉子的辽阔、剽悍的血脉和儒家文明的博大精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乌峰好饮茶,喜谈禅,与高僧大德时相往还。随着应酬渐多,锻炼日少,体重便有些上升。其弟子说“喝普洱可减肥!”于是乎,乌峰从家中取生普洱茶饼一枚,直径半尺余,至工作室,温壶洗盏,烧水煮茗,边饮茶,边创作,好不惬意,并邀学生共享。

因不知生普洱茶性烈,一天下来,一枚茶饼即已饮尽。晚饭后,颇感胃部不适,顷刻间狂吐不止。为何如此,百思不得其解。第二日,少时同窗好友造访。乌峰即以此事告之,友人笑道:“老乌,你喝醉了,你又多了 一‘最’——醉茶!”乌峰曰:“我醉酒常有,醉茶不常有也!”济宁学院时任院长罗家英听说后,欣然以普洱七子饼茶相赠,并谑之:“你要喝普洱减肥我供你,但一天一饼,我可供不起哟!”不久,《书法报·书家近况》约稿,即以此事命题《茶亦醉人》发表,传为逸事佳话。

40岁后的人会有感悟,一个人想成功也很容易,只须将能用的时间全用于干正事即可。乌峰自诩是一个不会玩的人,既不抽烟打牌,也不种花养鸟,书法即是其全部娱乐,充满了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没人时在写,人多时亦能写。

每每左右高谈阔论,乌峰于闹中取静,于创作中自得其乐,兴趣盎然处还会插言一二,使他人谈兴更浓。总有体贴者,上前伏案扯纸,却又不合书写节奏,或于书家情绪跌宕处虚言浮夸,貌似好学而假问,书者心中多有不喜。

乌峰书写用笔节奏感很强,其创作过程非常吸引人,无论内行外行,多喜观其书写,皆能有所悟也。观乌峰创作,友人戏言:“乌老师创作跟闹着玩似的!”岂止熟能生巧矣。

年,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相较于历史长河,40年不过一瞬。笔墨当随时代,乌峰在关乎岁月变换的同时,及时地回望传统,自觉学习古人精神,以一份静谧的心境,审视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滋养艺术实践,未来将有书画创作的新高度。他带领自己的艺术团队,全面提升对教育家精神时代意义与价值意蕴的认识,努力唱响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中国教师之歌,在艺术的道路上努力寻求阶段性的制高点。

2024-11-24 刘仰涛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9113.html 1 功夫性情在字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