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第03版:

中国古代人才观的时代价值

■汪亚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并通过辨识发现人才、尊重招纳人才、恰当任用人才的丰富实践,形成了系统的人才理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人才典故和美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周公吐哺”“伯乐与千里马”到“三顾茅庐”“不拘一格降人才”,再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式人才观一脉相承,诠释着人才兴旺则国家兴旺的千古真理。

招纳吸引人才要求贤若渴。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重视尊贤重贤,《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更是耳熟能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人才为宝”的思想。《国语·楚语》中记载了“王孙圉论国之宝”的故事:王孙圉是楚国大夫,到晋国出访时,回答晋国正卿赵简子国家以何为宝时说,国家之宝有六,而六宝中以人才为首。冯梦龙在《新列国志》中说:“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这启示我们,人才是根本性资源,轻视不得、耽误不得,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加务实举措招纳吸引人才,为各项事业的成功奠定人才基础。

识别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清代诗人龚自珍有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面对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形势,龚自珍表达了希望选拔使用人才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的强烈愿望。历代的明君贤臣在识别选拔人才的时候都没有固定常法,多注重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选用人才。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奴隶百里奚委以国相,12岁的甘罗作为上卿出使赵国,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汉武帝摈弃正统、容纳异类使用东方朔,曹操不念旧恶、不计私仇任用陈琳,唐太宗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大胆启用魏征、长孙无忌,这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时,古人在识人选人的时候,还注重德才兼备,先后提出了“德”为“才之帅”,用人以“德行为先”“以德为本”等概念。这启示我们选人用人要坚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汇聚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也才能凝聚起最强大的人才合力。

培育使用人才要各尽其能。清代的魏源曾说过一句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意思是,不知道一个人的短处,又不知道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发现一个人长处中的短处,也不能发现一个人短处中的长处,那么就不能够使用人,不能够教育人。受先天和后天因素影响,每个人的特点、长处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人才在优势特长、专业侧重等方面差别较大,使用人才尤当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特征。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意思是用人的长处和优势,而不勉强人的短处和劣势。西汉大儒董仲舒也提出:“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要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各类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4-12-1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1243.html 1 中国古代人才观的时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