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0日
第03版:

俭以养德

■黄云

司马光在训子名篇《训俭示康》中写道:“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意思是说,节俭则意味着贪欲少,君子如果少欲就能不被外物所奴役,可以走正直的大道。小人如果少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勤俭节约是涵养道德、磨炼精神的沃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将勤俭节约视为立德之本、修身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这一观点和论述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尚俭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导向。

以俭治国,厚植社会大德。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大多都没有逃脱这样一个铁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杰出国君,坚决抵制奢侈之风,积极倡导勤俭节约,从而实现了国家富裕、军事强大,并在诸侯争霸中取得了显著地位。唐太宗、明太祖等贤明君主,亦秉承勤俭治国的方针,使得国家日益强盛,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成为历代王朝兴盛的典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隋两朝短命而终,其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腐败、奢侈和享乐主义。历史和现实共同昭示我们:骄奢淫逸的国家无法实现繁荣昌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殷殷告诫,始终秉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俭兴业,筑牢国家根基。

尚俭兴党,涵养党员公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推崇节约,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更是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可遗忘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井冈山,毛主席为节省灯芯在微弱灯光下写作到深夜;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穿着几经修补的外衣出访各国;朱德元帅在全国经济复苏的情况下,写下2000字长文对奢侈浪费现象发出警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力戒浪费”社会风尚。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审视当前形势,一个执政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并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必须始终坚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不可忘却勤俭节约的作风,持续增强过紧日子的自觉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俭以修身,磨砺个人私德。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勤俭节约不仅体现为一种生活哲学,更是个人品德的体现。《左传》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亦云:“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身之道”。邓小平同志一生恪守勤俭节约的作风。在家中,若见孩子们饭碗未尽,他总会叮嘱:“吃干净些!”一根磨损严重、十分陈旧的皮带,是他系过后又转送给女儿邓林的,它不仅见证了一个长者对晚辈的关爱,更传承了节俭的精神财富。一个俭朴的人,必然具备自知、自律、自省的品质。当前,我们提倡节约,不仅是为了倡导一种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更是为了在实践中培养人们“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情操,消除奢靡浪费的不良风气,在日常行为中展现内心深处的文明素养,去拥抱更加适度的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5-03-3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0232.html 1 俭以养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