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0日
第04版:

殷殷的父爱

上海虹口 卜昌梅

父亲去世18年了。

清明又至,春寒料峭中,记忆不停地回转,思念犹如泉涌。

故乡在豫南山区,只读过3年书的父亲,让孩子受教育的心,比村里人都急迫,直至把我和弟弟送进了大学。

父亲能吃苦。他做泥瓦匠,每天下工到家,全身沾满泥灰。他背着粪箕,去安徽挑河沙,即便肩膀磨破,也咬牙坚持。每年一过元宵节,他用木杠担着塞了被褥的蛇皮袋,跟着村里人去山西挖煤……身体每况愈下,纵使术后羸弱,他也强撑着去镇上卖菜。

父亲爱学习。依稀记得,父亲会在晚饭后记录当日工分,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向比他“有学问”的母亲请教,也问我和弟弟。知道了正确笔画,他握着我和弟弟用剩的铅笔头,先在废纸上练习几遍,写顺了再工整地誊抄在记工本上。

父亲会写的字越来越多,问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有次回乡,我意外瞥见那个泛黄的记工本,一打开封面,拙朴的字迹立时现出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字的画面,心里陡然温暖起来。

父亲爱种花。菜园墙边空了,父亲种上栀子花。初夏小小的花儿,像掉落的白云朵,藏在绿的枝叶间,引得路人凑过去看。碰上有人索要,父亲也大方地折花相送。小院的角落散乱地摆着几个旧瓦坛子,父亲郑重其事地在里面栽上各色菊花,到了秋天竞相开放,灿若烟霞。他站在花前,一朵朵细看,眉眼里盛满笑意。父亲离世后,母亲终日奔忙在田间地头,无暇顾及它们。栀子花被亲戚移走,菊花也渐渐败下来。一看那番场景,我心头是不忍回首的酸辛,是泪急涌眶的凄凉。

父亲明事理。作家梁晓声在文字里这样写道,“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育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生受益。”我的父亲也是。去外地读书那年,他送我到学校。临别时,一向不善言表的他嘱咐道:“从今往后,要顾好自己。离开爹妈了,跟宿舍里的同学要处得像姊妹一样,平时多互相帮忙,哪怕打开水,也可以顺道帮人家打一壶。”一时之间,竟觉得语塞,涩而又重的不舍、忧愁涌起,我讲不出一个字来。父亲不知道“与人为善”的说辞,可回想起来,那些叮嘱,饱含着深沉的、殷殷的父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把我抚养成人,就与世长辞了,留给我一生的思念。

2025-03-30 上海虹口 卜昌梅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0241.html 1 殷殷的父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