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第04版:

打造“非遗+”模式 激活传承新动能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 张惠亚)鱼台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孕育出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为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鱼台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扎实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鱼台木版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3种,以画面线条粗犷、色彩绚丽、装饰性强为特色……”近日,李阁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三班的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省级非遗项目木版年画传承人陶运航老师讲解木版年画知识,体验木版年画的印制。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鱼台木版年画,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我希望能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并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学生李闫慈说。

木版年画、山东清音、绾结葫芦……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社会各界的参与推动下,以“非遗+教育”形式陆续进入鱼台县各大校园,培养了一大批喜爱非遗并掌握了非遗技能的学生,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同时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

在木版年画的绚丽色彩与粗犷线条之外,鱼台县还拥有另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清音。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其婉转的唱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鱼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山东清音又名“平调三弦”“平调清腔”,盛唐时期发源于山东,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曾编入《山东省地方曲种音乐集成》丛书,是山东省内稀有曲种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山东清音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随着1983年刘辉老师曲艺队的解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出现了近30年的传承断层。”省曲协会员、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传卫介绍。

为了保护和传承山东清音,鱼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发展工作,以“非遗+展演”“非遗+集市”的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非遗文创集市”“非遗星期六”等活动,发掘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成立了“刘传卫工作室”,作为山东清音、坠子、湖滨大鼓等非遗项目创作基地。还对新创优秀作品进行打造提升,如《闵子孝亲》以孝贤文化为精神内核,融入现代的创作方法,用清音这种地方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唱出来,既具有鱼台文化特色,又为山东清音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起山东清音的传承,不得不提老砦镇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马肖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山东清音的传承人。

2024年初,马肖杰开始接触并学习山东清音,通过练习站姿、眼神、动作,马肖杰不知不觉被曲艺艺术的奥妙所感染。在排练学习的过程中,她和乐队伴奏老师们不断地打磨、练习,无形中对山东清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认识。她多次跟着老一辈艺术家们参加了省级的曲艺比赛,收获满满。马肖杰还将山东清音注入课堂里,多次展示经典曲目《闵子孝亲》,孩子们在体会孝贤文化的同时感受着山东清音的无穷魅力。

“作为山东清音的传承人,我有责任把它传承弘扬下去,助力鱼台县文化事业再上台阶,让曲乡艺海名副其实!”马肖杰表示。

从年味浓郁的“非遗+集市”到开发文创产品的“非遗+产业”,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非遗+教育”到技艺得以生动呈现的“非遗+展演”,鱼台县通过多元化的“非遗+”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产业、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2025-04-1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1062.html 1 打造“非遗+”模式 激活传承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