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第03版: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思考

■曾凡玉1 尹东风2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是助推新型工业化的主动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委书记温金荣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济宁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双碳”战略要求,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对于坚定扛牢“走在前、勇争先”使命担当,实现“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目标,推动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这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竞争逻辑发生巨变,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颠覆性技术集中涌现、相互赋能和加速应用,新型生产要素将替代传统生产要素释放巨大潜能。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济宁市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放大优势、补齐短板,摒弃发展旧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核心竞争优势。

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批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行全面部署,为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和路径。济宁市作为全国制造业百强市,必须明确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以更高站位和更大力度推进落实。

这是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更是济宁实现“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目标的奠基之年,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必须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并进,聚焦15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6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以高质量发展成效为全省“走在前、挑大梁”作出济宁贡献。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以新发展理念为共同内核。新型工业化之“新”与新质生产力之“新”都在于发展理念之“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和核心内涵。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以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导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型工业化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粗放型发展路径的一种超越。只有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好统筹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发展与安全、经济与环境,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构筑强大物质技术支撑,夯实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基础。

以创新驱动力为关键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内驱力,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DeepSeek横空出世和哪吒2轰动效应得益于科技创新突破,证明了新质生产力在任何一个环节裂变都能产生辐射拉动作用。必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搭建一体化产业支撑平台,打造上下游产业集群新高地。

以产业新质态为培塑重点。新型工业化强调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发展。必须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壮士断腕决心摆脱路径依赖和传统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从成本价格竞争、数量规模扩张、低端分工嵌入的初级发展质态向质量品牌竞争、精致精益增长、链条协同布局的高级发展质态转变。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力。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超前部署智能化、生态化、融合化技术研发创新,为打造新质生产力奠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以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聚力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新”,食品、医疗药品“两品”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颠覆式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二是增强产业协同力。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扩投资,多措并举稳生产、拓市场、求突破。传统产业狠抓转型升级,加大技改力度,优化布局结构,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着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形成全新产业生态链;未来产业以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为方向,抢占新赛道,塑成新优势,尽快实现产业化;优势产业集中最优资源要素,依托“链主”企业,强化招商引资,实现集群发展做优做强。通过“四业”并举、协同发力,营造以“头等力度”大抓工业、齐抓工业鲜明导向,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三是激活数据催生力。当前,数据正深刻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催生商业模式变革。要抓住数据资产入表契机,完善治理机制,释放数据红利,加快推进数据价值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增长向指数级、裂变式增长转变。以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产业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数据中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应用场景,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供需匹配效率,以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全面转型。

四是夯实人才支撑力。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接二连三”人才融合发展行动,优化人才支持政策,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既要有“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还要有一大批“能工巧匠”发挥“主力军”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良好局面。

(作者1系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2系党组成员、副局长)

2025-04-13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1117.html 1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