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与古代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也凝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民惟邦本”是核心理念。《尚书》提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儒家倡导“仁政”,主张为政者须“以民为本”,孔子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进一步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置于国家之上。《礼记》也提出“爱人为大”,强调施政应以爱民为首要目标。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古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富民与安民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观点,主张减轻赋税以惠利百姓。孔子提出要“藏富于民”,法家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都体现了治国以民生福祉为核心的传统。在道家和墨家思想中,也有类似观点,如《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体现了对民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主张平等关怀,这些都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息息相通。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强调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共产党宣言》中,多次出现了“人民”的概念,《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独树一帜,它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求福祉,是一场真正独立的运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强调在实践中贯彻运用,不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宝贵经验。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便把“人民”深深烙印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党的一大纲领中,我们党郑重写明,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带领人民实行社会革命。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入党章。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科学发展观”,无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理论品格。回望历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人民群众主演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立场的重要性,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更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百年党史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就没有过不去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