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斐 宋仪凯
济宁,是一座古老厚重的文化之城,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在山环水绕间耸立的孔子塑像,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传承,更见证着一座城的现代繁荣。
近悦远来 安心乐业
青春是最美好的年华,青年是城市的活力源泉。济宁用求贤若渴的真诚为青年英才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济宁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亮点纷呈,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百舸争流勇者先,面对新形势,济宁提出了“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的目标,对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
济宁坚持“全域人才观”,着力优政策、创平台、兴产业、聚英才,形成了“近悦远来、安心乐业”的人才生态。特别是去年以来,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动打造七大特色产业人才高地,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系统化布局“青春之城”建设,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努力把济宁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青年人才的向往之地、目标之城。
4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机器人大会将在济宁召开。届时,全国机器人行业顶尖企业将汇聚济宁。济宁能够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并在全国叫得响,究其原因,除了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归因于集聚了一批行业顶尖人才。
济宁立足现有资源禀赋,聚焦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现代农业、人工智能等7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需求的“双向对接”,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实施“接二连三”人才融合发展行动,主动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济南、青岛引进外部创新资源,创新举办海(境)外创新发展对话会,推动产业发展“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
济宁是创新沃土、创业福地,一串串数字是最好的佐证。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共有合作院士96人,国家级重点人才81人,泰山系列人才170人,其他各类高端协同创新人才2300余人。仅在2024年,全市就新引进各类青年人才4.6万人,12个县市区、企业入选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系列榜单。
除了《济宁人才金政20条》里“建立人才编制‘蓄水池’”“设立10亿元‘市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诚意十足的政策扶持,济宁还把“深化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这项工作第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青年尤其是对青年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无论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合伙人,还是奋斗在科创一线的青年海归企业家,在济宁这座“正青春”的城市,青年力量被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绽放出蓬勃有力的生机,书写着这座城市与青年人才心连心、共成长的精彩篇章。
筑梦青春 “城”就未来
“城市的万家灯火,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对于许多在城市奋斗的青年人来说,拥有舒适稳定的住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济宁坚持“所有青年都是人才”理念,以青年和青年大学生为重点,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布局打造“青春之城”,实施“青年乐业”“青年乐创”“青年乐学”“青年乐享”“青年乐居”5大行动、20项计划,从青年人才吃、住、娱、游、购等“身边小事”,到就业创业安居的“人生大事”,把对青年人才的关心体现在方方面面。
走进任城区永基城优徕青年社区Loft公寓,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公寓面积在30平方米到60平方米之间,月租金800元到1000元不等。一个城市要成为人才集聚地,必须要有适合青年人的生活环境,使之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为解决青年住房安居问题,济宁实施“青年优驿”“青年优徕”“青年优购”三个项目,出台支持青年购房政策措施,扩大公积金覆盖面,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给予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最高30万元的人才房票支持。实施“青年优居计划”,累计提供租住房源1310间,服务青年2900多人。
不仅有住处,还要住得好。济宁成功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有效解决青年养幼托育的后顾之忧。以城市更新提升青年时尚生活品质,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街区、园区、商圈47处,运河记忆青年网红打卡地入选第二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在全省首创“运河群英萃”青年服务项目,累计建设青年夜校29所,覆盖青年5.5万人次……细致、精准、人性化的措施为青年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身、安心、安业,收获稳稳的幸福。
济宁联合多部门打造的“青春巴士”大学生旅游专线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之旅。济宁尝试从年轻人的兴趣点切入,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形式,为年轻人提供更适配的“文化大餐”。突出潮流范、市井味、烟火气,围绕老字号、非遗、国潮等新元素,打造运河记忆、牛楼小镇等特色街区,大力发展“工业风+夜经济”“文创+美食”“居住+休闲”等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城市读懂青年,青年拥抱城市。作为青春之城的济宁,以创新理念和务实举措不断刷新着温暖济宁的“温度”,让每一位来到济宁的年轻人,成长创业更有作为,居住生活更有品质,留在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耕耘者和受益者。
青春之名 绽放光彩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美美与共。
济宁拿出实打实的人才政策,靠实力“圈粉”。郑越作为一名海归创业者,“80后”的他在济宁人才政策的吸引下回乡创办了山东奥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火了产业,带富了乡亲。
同样身为海归创业者的尹超,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以及领先的永磁电机驱动技术,扎根在济宁这片土地上。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创新精神,成功推出全国首台套变频永磁一体机产品,参与了永磁电机行业多项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为行业的规范发展贡献关键力量。
人才旺,城市兴。济宁创新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高地,积极探索“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共融”的“济宁路径”。截至目前,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91家,2024年以来,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5家,其中新增省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5家,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创新平台26家。
■本组图片由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