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南苍茫的群山中,邹县香城小河圈村的《古邾百忍堂张氏族谱》,虽早已湮灭于岁月的长河,但“百忍堂”3个字,却在烛火中流转着千年光辉,如同黄河水底沉沙里闪烁的金粒,折射出穿越时空的图谱。
当地张氏于清朝末年迁自邹县看庄林前庄村,而林前庄村张氏则来自曲阜县孔林前的张阳村,系著名的“铁锅张”——分食十道的张公艺的后人。
从轩辕黄帝之子挥公的弓矢破空,到汉留侯张良的运筹帷幄;从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堂的百忍传奇,到后梁年间张姥姥大义救孔的义薄云天,这条血脉始终交汇在“忍”与“义”的经纬。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曲阜孔林前那片曾被圣贤荫庇的张家林,仿佛看见中华文明最本真的生命形态——以隐忍滋养根基,以道义催发新枝,在时光的褶皱里绽放出永恒的人性光芒。
九世同堂的文明密码
唐朝麟德二年(665)的那个春日,高宗李治的銮驾碾过北国大地的黄土。在郓州寿张县,一座看似寻常的宅院里,九代人共同生活的奇迹令帝王驻足。
张公艺在御前挥毫写下一百个“忍”字时,他展现的不仅是治家智慧,更是一种文明存续的哲学。高宗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4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这个将“忍”字镌刻在祠堂匾额上的家族,深谙农耕文明最本质的生存法则——正如冬麦在霜雪中积蓄力量,他们懂得在忍耐中培育生机。
在张氏大宅的日常中,“忍”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动态的平衡艺术。晨光熹微时,300余口人井然有序地取水炊爨;暮色四合之际,九代人围坐讲习《礼记》的诵读声穿透雕花窗棂。他们用“忍”化解代际差异的坚冰,老者不以辈分压人,少者不以新潮僭越;用“忍”调和性格的棱角,刚烈者学会克制,怯懦者懂得坚持。这种集体生活的智慧,恰如鲁地特有的夯土墙建筑——以柔韧的秸秆调和刚硬的黄土,在相忍相让中筑就风雨不摧的家园。
张公艺书房中那方洮河砚,见证过更深的思考。当帝王问及治家秘诀时,这位智者没有讲述森严的家规,而是说出了“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等一连串的语句。
这种将儒家伦理转化为生活实践的智慧,让“百忍堂”成为活着的《齐民要术》。在这里,“忍”是礼乐文明的具象化,宴席座次体现长幼之序,田亩分配遵循公平之道,甚至孩童嬉戏也暗合揖让之礼。九世同堂不是简单的数字累积,而是文明基因在代际传递中完成的螺旋式升华。
义薄云天的文明守护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因普通人的义举而永恒。后梁乾化三年(913)的那个血色黄昏,张阳村张温家的柴门被叛军叩响。一个关乎华夏文明存续的抉择,摆在了这个农家面前。
当乱孔罪魁孔末的追兵杀掉孔府主人孔光嗣后,为斩草除根,索要其独生子——襁褓中的孔仁玉时,孔仁玉的外祖父母张温夫妇毅然以自己的亲子相代,用最朴素的义举,完成了对文明最崇高的守护。
这一抉择,绝非一时冲动。在儒家文化浸润千年的土地上,“义”早已融入百姓的血脉。张温夫妇或许未曾读过《论语》,但“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训诫,已化作他们的人生信条。面对屠刀,他们想到的不是血脉亲疏,而是圣裔存续对文明传承的意义。这种超越血缘的道义担当,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张家的义举,在历史深处激起涟漪。孔仁玉得以幸存,使孔子血脉得以延续,儒家文化得以传承。这个农家的选择,不仅拯救了一个家族,更守护了整个文明的未来。松柏深处,张温夫妇的墓碑与圣贤比邻而立,昭示着草根之“义”与庙堂之“道”的水乳交融。
在孔氏后人孔德懋的《孔府内宅轶事》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孔仁玉为了报答张妈妈舍子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世世代代都算是孔府家的恩人。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如有不周到的地方,就是触犯家规祖训。从此孔府上下和孔氏全族都统称张妈妈为‘姥姥’,这姥姥就成了张妈妈的官称。孔仁玉还赐给张妈妈一柄楷木制的龙头拐杖,就像佘太君的龙头拐杖一样,可以用来管教孔府的衍圣公的一品夫人。还规定,张妈妈死后,这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
为了纪念张妈妈,在曲阜城外的张阳村附近封了一小片树林,叫张家林。另外在孔林历代衍圣公都要给张妈妈立‘报恩碑’,每逢祭祀孔仁玉的时候,要有张家嫡孙二人来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替衍圣公去孔林扫墓。”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张家的义举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告诉我们,文明的传承不仅依靠圣贤的智慧,更需要普通人的担当。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用最朴素的义举,铸就了最坚固的文明基石。
当张家林与孔林比邻而存,昭示的正是“小传统”与“大传统”的水乳交融——民间道义守护着庙堂文明,草根智慧滋养着经典传承。
家风吹绿的文明原野
迁居邹县看庄的张家后人,将“林前庄”作为新家园的称谓。这不是简单的地理标识,而是将救孔之义转化为生存哲学的宣言。在“林前庄”张家的祖训中,有着这样的条款:“遇饥荒开族仓先济邻姓,见孤老须奉养不分子侄。”把当年庇护文明的壮举,细化为日常生活的慈悲。当张家女儿出嫁时,族长会在嫁妆中放入一包从故乡带来的黄土,这不是迷信的符咒,而是将“义”的基因注入新生命的文化仪式。
清朝末年,张公兴诗背着铁锅踏上迁徙之路时,估计香城小河圈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滩。这位太学生出身的始迁祖,在族谱扉页一定会郑重地写下“忍为立身之本,义乃处世之纲”几个大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第一季麦浪染黄河滩时,“忍”与“义”已在这片新家园生根发芽。
据说,早已被拆除的小河圈张氏的庭院,布局暗藏玄机:正屋台阶九级,暗合九世同堂的遗训;东西厢房等长,象征公平忍让的家风。廊柱上镌刻的“百忍歌”,孩童开蒙时不是机械背诵,而是在春耕秋收中体悟每个“忍”字的深意。老人常晨起扫街的习惯,源自“忍让邻里”的家训;青年外出求学经商的行囊里,必定带着包有故乡泥土的“义字锦囊”。这些生活化的传承,让古老训诫始终保持着血脉的温度。
2021年孟冬,在小河圈村集体用拖拉机整修农田时,意外地耕到了张氏家族的3块石碑。后经族人辨认,正是始迁祖张兴诗和其曾孙“张善人”等的墓碑,上面清晰标注“公字雅九,皇清太学生”,并完整地记载着张氏家族的世系传承。
据村民回忆,这些墓碑推倒后,被当成了铺路架桥的材料。雅九公在自己的身后,仍带领后人实践着“忍”与“义”的信条。晚辈要做的当然是“谨备清酌牲醴,重立于祖林之次”,让其依然垂示后昆。但在心中,默记着这样的一副家族对联:“情存善念大义救孔宅邻邹鲁圣贤第 心怀百忍九世同堂源本清河故人家”。
夕阳将张家林的碑影拉得很长,那些镌刻着“忍”和“义”的古老文字,或许正在智能手机屏幕上焕发新光。从挥公制弓到张良扶汉,从公艺治家到姥姥救孔,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文化长河,始终在“忍”的河床与“义”的波涛中奔涌向前。
当小河圈的张氏孩童在门前朗读新编的《百忍歌》时,那些曾被帝王旌表的古老美德,正化作滋养现代文明的春泥;那些凝聚在族谱里的精神基因,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更蓬勃的文明形态。
这或许就是“百忍堂”给予的启示,真正的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永远鲜活的生存智慧,是在坚守与创新中永续的文化生命。
①香城镇小河圈村远眺 ■徐士刚 摄影
②张氏先祖挥公像③张公艺像④曲阜张姥姥塑像⑤小河圈村新发现墓碑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