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西畔有一段寻祖认宗的佳话。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山东郓城、巨野、嘉祥等县的民田多被大水淹没。为了生存,村民扶老携幼,四处逃荒,寻找立足谋生之地,来到微山湖西岸。
清咸丰三年,巨野县的张双龙、张玉起父子,也随这东迁的洪流,来到微山县赵庙镇曹庄开垦荒田种地。张玉起育有二子,长子不详,次子张端午。时局动荡,战乱纷出,张双龙战亡,葬在曹庄。孤儿寡母只有沿路乞讨,积贫无奈,为了孩子能存活于世,张氏将7岁的张端午卖给孙家作“押子”,改名孙厚庭。
“押子”是一种封建习俗,认为婚后久久不生育的夫妻,抱养一个别人的孩子,就能尽快怀孕生下亲生骨肉。还有一种说法是,押子是给主家的孩子挡灾的,有苦有难都落在押子身上,押子一般身世都比较凄苦。孙家生了儿子之后,孙厚庭就被孙家分出,在沿湖一带打零工,备尝人世艰辛,后娶妻闫氏。
生活让孙厚庭历尽磨难,也赋予孙厚庭坚韧的品格,他更能体会劳苦百姓的艰辛,也激发了他想要改变生活境遇的信念。
沛县是革命老区,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厚庭接触到了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自此,他积极为地下党工作,带领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后成为区委农委干部,雷厉风行,革命坚决,方圆数十里的敌人闻风丧胆。
1949年2月,孙厚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任当地农会会长,兢兢业业,不畏劳苦,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屡获省市级先进荣誉。在他身先垂范之下,3个儿子走上参军报效国家之路,一为师级干部,一为团级干部,孙子也先后入伍,全家15人为党工作,是远近闻名的革命家庭。
在轰轰烈烈为革命工作之时,一件事始终萦绕在孙厚庭的心头,那便是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老家亲人究竟在何处。仅凭着儿时一点记忆,他开始了寻根之行。
孙厚庭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终于在张奉民等族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老家族亲。借用其子孙庆武所述“吾父高义,数赴巨野、沛县查访,寒来暑往,不辞劳苦,幸得天佑,终觅张氏祖辈,后与族人交好。”
“寒来暑往”短短4字中间,包含何等艰辛,寻祖之心何等热切。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孙厚庭老先生是让子孙后代知其根源,慎终追远;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这就是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也就是我们所要秉承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