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本纪》记载:“(人皇)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路史》记载:“蜀为之国,肇于人皇。”《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河图括地象》:“正中冀州曰白土,白犹素也。”这说明了人皇居中州(即中冀),而上古时期的中州为“蜀”。
那么“蜀”在哪里?《大清一统志》记载:“蜀山,在汶上县西南四十里,其下即蜀山湖。四望无山,屹立波心。《尔雅》:‘山,独者。’故名。”山因孤峙而名“蜀”,民居其山而称“蜀山氏”,名为蜀。《左传》也记载了位处东方的一个“蜀”字地名。晋代经学家杜预注称:“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正如《史记》记载的那样:“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而颛顼又生鲧,鲧后为禹。
上古时期,最重要的“都”是冀都,因为史书中反复出现“冀”,也是上古帝王居住时间最长的“都”。《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这里指出尧、舜、夏、商时期的都城在冀州,为天子经常居住的地方。顾炎武曾指出,“古之天子长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也有学者认为,“冀州”即所谓的“中土”,是当时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被称为“王化的四渎之域”。
史料显示“中冀”古指“冀州”,也就是涿鹿地区,是人们常说的黄帝杀蚩尤的地方。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杀蚩尤于中冀。”中冀在哪里?按现在的说法是北京西北的河北涿鹿。而上古时期的涿鹿还属于未开发地带,黄帝和蚩尤不可能去争荒无人烟之地,理应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征战。那么再看上古的汶泗流域,这里经过常年的河水冲刷,植被茂密,水源充足,适宜农耕,蜀族先人又植桑养蚕,加之金属农具的使用,各部落内过着富足文明的生活,这里也应是部落必争的战略要地。
那么涿鹿又是哪里呢?在更早的周代文献《逸周书》里就是这么写的:“昔阪泉氏用兵无已……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阪泉氏就是炎帝,他迁徙到了独鹿,诸侯们背叛了他。可见周朝人认为:涿鹿实为独鹿。“独”字的繁体字写作“獨”,所以,“涿鹿”在周代实为“獨鹿”。到了西汉司马迁时,才被误写为涿鹿。
这么看来,“獨”通“蜀”,有湖名为蜀山湖,亦作“独山湖”。而“鹿”,古通“麓”。麓的意思是山脚下,而“独”古写作“獨”,独鹿,古写就是“獨麓”,也就是“蜀麓”,意为蜀山脚下。《逸周书》中写的独鹿之战,就发生在山东汶上县蜀山下。黄帝就是在这个地方生擒了蚩尤,并在这里杀的。
《竹书纪年》:“(禹)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说明大禹在阳城避舜之子商均,之后在冀称帝。这句话,也同样说明大禹曾以冀州为都。
由此看来,冀州就是上古时期的蜀。《史记》说大禹治水从尧所在的冀州开始,而当时尧正在执政,所以大禹开始治水是在冀州,也就是“蜀”地的汶泗流域。大禹在这里治水成功后,又在其他地方用疏导的方式治水。
鲁西南“蜀”地是蚩尤的重要活动区域,又是上古时期最早冶炼金属区域。金属可铸造农具用于耕种,还可以锻造兵器,后人也可用金属农具挖渠和劈山排水。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理应为大禹治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从地望上讲,距蜀山不远,有东皋、西皋地名,相传是皋陶居住的地方,是协助大禹治水的一员大将。梁山、东平、汶上三县交界处又有古阳城(也称阳谷城),在今汶上县郭楼镇有阳城坝村,又称鱼鸣城(禹名城),该处为古济水支流到大野泽的分水口,两村中间有一土坝,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期所建。这些地望和遗址,也为大禹治水在古蜀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