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第03版:

金乡山,感念善行义举的地名

高爱国

东汉时期,山阳郡昌邑(今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村)人鲁峻,字仲岩(一作仲严),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祖在朝里任监营谒者,其父做修武县令。他从“举孝廉”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郎中、谒者、河内太守丞、司徒、司空府、御史、东郡顿丘令、九江太守、议郎、太尉长史、御史中丞等官职,最高做到司隶校尉。熹平元年(172),病死在任上。

鲁峻为人敦厚淳朴,待人接物谦逊有礼。他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精通《鲁诗》《颜氏春秋》,一言一行都遵循儒家道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老爱幼,受到乡邻的一致称赞。

鲁峻成年后被推举为孝廉,从此踏上仕途。他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得到上司的盛赞,官位越升越高。汉桓帝延熹七年(164),他被委以司隶校尉,专门负责监督皇帝和百官的一言一行。鲁峻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对待奸邪小人从不手软,朝廷现出清正廉洁的吏治环境。

熹平元年(172)夏,鲁峻偶感风寒,倍觉身体不适,遂向汉灵帝刘宏告假,虽然吃了很多药,病情却一天天加重。他料知将不久于人世,就叮嘱儿子说:“我死后,要埋葬在老家。昌邑东北有很多山,其中有一座神农山,风景秀丽,是一块风水宝地,就让我在那里安身吧。”

鲁峻的儿子就到昌邑东北寻找这座山,确定位置后,立即雇人开山建墓。起初墓地选在山北,第一天挖土时,工匠感觉有腥气冒出。挖了三尺多深,遇到一块大石头,费了很大劲才用大铁镐刨出来,石头下的东西却让人毛骨悚然。只见上百条白蛇缠在一起,大的有胳膊粗细,小的如筷子一样,头高昂着,吐着血红的舌信子。

蛇皆为银白色,通体透明,在阳光下犹如一条条白练耀眼夺目。工匠们赶紧用土埋上,另选新址。在离开几十丈远的地方接着施工,刚挖不久却有一只只白兔从山石里窜出来。人们都感觉不吉利,谁也不敢再挖石头了。

鲁峻的儿子赶紧请人来看,那人让他向南选址。说也奇怪,新地方石头虽然很硬,工匠们做起来却很轻松。他们挖到了一个大箱子,赶紧告诉了鲁峻的儿子。十几个人把箱子抬上来,打开了一看,满箱子黄金,里面还有一张写着字的黄纸。鲁峻的儿子接过来,只见上边用篆文写着4句话:帝王将相满朝臣,宝山留给汉鲁俊。白龙玉兔出现日,千两黄金赠贵人。

经过清点,黄金每锭50两,共20锭,不多不少,正好1000两。鲁峻劝告儿子说:“黄金不是咱的,都捐给昌邑的贫困老百姓吧。”

就这样,千两黄金都送给了贫困百姓。鲁峻的善行义举感动了人们,在他殡葬时,昌邑百姓悲痛不已,扶老携幼送了一程又一程。为了感念鲁峻,人们就把“凿山得金”的神农山改称为“金乡山”,简称“金山”。不久,东汉在这里设金乡县,地名沿用至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拆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

2025-04-19 高爱国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1614.html 1 金乡山,感念善行义举的地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