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布静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资源约束趋紧的当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关乎人类未来存续的关键抉择。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经济腾飞的核心阵地,其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非凡。
强化政策引导,铺就绿色根基之路。政策是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标与压舱石。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制定科学、精准、可落地的发展规划,框定不同阶段的减排目标、能效提升指标,按产业类别细化管控要求,让园区企业“按图索骥”。例如,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设定更严格准入门槛,抬高环保、能耗标准,从源头把控“两高”增量;同时,为新兴绿色产业开辟审批、落地绿色通道,给予土地、资金等要素倾斜,促其快速扎根成长。在政策激励层面,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率先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予以重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反向约束上,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对违规排污、能耗不达标的企业严惩不贷,以法治刚性倒逼整改升级,双管齐下,确保园区绿色发展轨道不偏。
推动技术创新,点燃绿色发展引擎。技术创新是摆脱园区能耗困境、实现低碳跨越的核心密码。园区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汇聚高校、科研院所前沿智慧与企业实践经验,聚焦新能源应用、清洁生产工艺、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联合攻关。如研发太阳能、风能与工业用电的智能耦合系统,让清洁能源在园区稳定供能;推广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实现生产流程精准管控,减少物料浪费与能源闲置消耗。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按比例给予研发费用补贴,对创新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助力新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定期举办绿色技术交流展会,展示前沿成果,推动企业间相互学习、跨界融合应用,以技术迭代升级赋能园区产业迭代焕新。
构建循环体系,织就绿色生态网络。循环经济是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的具象实践,能重塑产业生态链,变废为宝。园区规划初始,便要以循环理念为指引,合理布局上下游产业,形成物料、能源梯级利用的闭合回路。如化工园区构建“原料—产品—废弃物—再生原料”循环链,上游企业废料成为下游原料,降低对外原料采购与废弃物处置成本。配套建设专业资源回收中心,运用智能分拣、再生技术,对废旧金属、塑料、电子产品等分类处理、高效回收,实现资源“回炉重造”;引入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托管污染治理、能源管理事务,整合零散治污需求,以规模化运营提升治污效率、降低单位成本,让园区各环节紧密衔接、生态循环畅行无阻,诠释集约、循环发展真谛。
(作者单位:微山经济开发区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