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鲍童
通讯员 苏执力
春末夏初的曲阜九仙山,层峦叠翠,溪水潺潺。清晨7点,吴村镇葫芦套民俗村的农家乐经营者宋洪亮已备好热腾腾的乡村早餐,迎接首批从济南自驾而来的游客。“周末房间早订满了,不少客人点名要体验石磨豆浆、采摘樱桃。”宋洪亮笑着说。
这座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鲁西南小镇,正依托九仙山景区精心打造的八条精品旅游专线,蹚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八线连珠: 从单点打卡到全域风景
吴村镇的转型始于对九仙山资源的系统性梳理。过去,景区虽坐拥红门宫、孔子石、天池等自然人文景观,却因景点分散、主题模糊,难以留住游客。“要让山水‘讲故事’,必须打破‘门票经济’思维,放大地域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用近郊游、研学游、农家乐、微度假点燃‘周末经济’新活力。”吴村镇党委书记刘卓然介绍,经过专家论证和村民议事会反复商讨,2022年起,全镇以“一景一主题”思路整合资源,打造出八条特色鲜明的旅游专线和十余种文旅产品,从户外露营到乡村体验,加上夜游、夜宿等多样化场景,拓展消费空间,激发消费活力,满足全年龄段消费需求。
在红门宫景区登山祈福游线上,青石板路串联起千年古道观与当代国学讲堂,游客既可触摸明代的祈福钟,也能在研学基地书写《论语》竹简;仙石景观大道两侧,二月连翘、四月海棠、十月金菊次第绽放,形成四季不断的“花漾长廊”;会泉峪村将百年石屋改造成非遗工坊,老石匠手把手教游客錾刻鲁班锁,成为民俗风情游的网红打卡点。
为进一步推动“周末经济”,曲阜市也在不断加码助力,实施文旅消费提升行动,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开发春季旅游产品,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受到众多市民游客青睐。“每条线路都是独立剧本,组合起来就是全景式文化体验,为游客带来全新游玩体验的同时,持续引发旅游市场火热行情。”负责线路设计的山东大学旅游规划团队负责人表示,八条专线覆盖祈福、研学、生态、红色等多元主题,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全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
文旅共生: 从情感认同到文化传承
周五傍晚,来自徐州的摄影爱好者张伟在凤凰山观景台支起三脚架。镜头里,夕阳为万亩核桃林镀上金边,山脚下炊烟袅袅的村庄若隐若现。“又旧又美,充满温情,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老家模样。”张伟感慨。这种“活的乡愁”,正是吴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每逢周末,或约上三五好友聚聚会,或与家人一起来个短途游,共度闲暇时光……充满活力的“周末经济”释放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动能。
在慢城民宿体验游专线,26处由闲置农房改造的精品民宿各具特色:有保留着夯土墙、木檩条的“山居小院”,也有融入智能家居的“星空房”。峪东村村民刘霞的民宿里,土灶台炖着鸡,窗台上晒着山楂干,游客不仅能住下来,还可认领菜园、参与农耕。“城里人带孩子来捉蚂蚱、捡鸡蛋,走时后备箱塞满土蜂蜜和地瓜干。”刘霞说,这种深度体验让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
文化传承同样在旅游中焕发新生。民俗村传统文化研学游专线开设了拓片制作、楷雕体验等12门课程,67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孔令文每周带着孩子们制作桑皮纸:“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更要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据统计,研学游已吸引3.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衍生出16类文创产品。
引燃消费: 从土特产到金招牌
旅游专线的火爆,激活了吴村镇的“后备箱经济”。在葫芦套村的“山货集市”,村民孔庆芳的摊位前围满询价的游客。“山核桃10元一斤,土鸡蛋论个卖,今天带了50斤蜂蜜,两小时就卖光。”她边打包边介绍,镇里统一设计的“九仙山珍”品牌包装,让土特产价格翻了三倍。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上游。依托天池、粮船石滨湖休闲游带来的稳定客源,丛庄村建成200亩有机果蔬基地,游客可现场采摘蓝莓、猕猴桃;龙尾庄的散养鸡场引入智慧农业系统,每枚鸡蛋都有“健康码”,扫码即可查看生长环境。目前全镇已发展特色种养合作社38家,8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旅游专线就像金丝银线,把分散的资源串成了珍珠链。”曲阜市风景名胜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孔令明表示,吴村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升级版”,而是要通过系统化运营,实现生态增值、文化再生和农民共富。如今,这条“八线驱动”的全域旅游之路,正引领着更多齐鲁乡村绘就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