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耸 郭甜甜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西城控股集团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在济宁经开区管委会引领下,锚定“产业投资商、园区运营商、城市建设服务商”三大定位,通过新兴产业布局、机制深度改革、股权创新运作“三箭齐发”,全面激活国企发展动能,蹚出一条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径。
产业攀“高”向“新”
点燃增长强引擎
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的重要途径。西城控股集团紧抓经开区招商机遇,以重大项目驱动产业转型,精准落子三大新兴产业。一是拓宽智能制造新赛道。该集团联合江苏昕宣亿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商用车核心部件生产项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部件轻量化,项目依托昕宣亿与中国重汽的战略伙伴关系,深度连接全国市场,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二是推动数字经济筑巢。该集团携手临沂新谷集团运营“西城新谷数字经济园”,创新推出直播电商“阶梯式租金+孵化考核”机制——前期低租金破解创业痛点,后续租金优惠与孵化成效直接挂钩,驱动企业与园区共成长,成功盘活圣祥小镇存量办公楼资产,目前园区入驻率超90%;三是构建绿色能源生态圈。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集团建设覆盖五大应用场景的新能源充电站网络。创新“充电服务+数据运营”模式,年充电量预计达280万度,减碳排放2300吨,打造低碳园区“西城样板”。
机制“刀刃向内”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为破除国企积弊,该集团重构42项制度体系,建立“职责—流程—评估”管理闭环,配套形成“党组织全面监督、纪检派驻单位协同监督、法务审计职能监督”立体化监督网络。打造“战略中枢—专业平台—市场先锋”三级管控体系:总部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本运作,事业部专注垂直领域管理,子公司落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法人地位。此外,该集团推进“三能”机制改革。一是打破“铁交椅”,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岗位精简26%,多名“90后”新锐骨干进入管理层。近日,集团新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面向全员选拔负责人,一名1994年出生的原融资部基层员工脱颖而出。经过一年考察期后,其职务将正式兑现,树立起唯才是举的鲜明导向;二是推倒“旧围墙”,员工能进能出。推行“KPI+红线”考核与刚性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绩效垫底的员工启动解聘评估程序。2024年集团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实施比例超过5%,顺利达成改革深化目标;三是告别“大锅饭”,收入能增能减。建立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实施精准激励政策,与全部权属企业签订年度经营目标责任状,薪酬与效益紧密挂钩,工资分配向苦脏险累一线岗位倾斜,浮动比例最高达60%。提取20%经营利润或投资收益建立创效基金,支持先进单位拓展业务、建设团队。
股权“点石成金”
资本赋能转型加速
西城控股集团紧扣经开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以股权运作为重要抓手,创新构建多层次资本赋能体系,加速向产投类国企转型。一是资产换股权。以厂房作价入股小鲁锂电公司项目,将产权转化为长期股权,集团从“收租方”升级为“合伙人”,深度挖掘新能源产业经济效益,形成“厂房折股、产能扩容、收益共享”的良好局面;二是股权撬债权。联合日照银行等设立“投贷联动”基金,利用基金对成长性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助力企业增信,精准触发银行8至10倍配套信贷,打造全新金融服务模式,已帮助10余家企业解决初创期融资难题;三是股权链接产学研。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单位成立中科泰阳光电科技公司,以股权为纽带,将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与集团属地资源紧密结合,加速推动光伏发电等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通过股权运作“组合拳”,该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提升至68%,实现了国有资产“存量变增量、资源变资本、投入变营收”的三大转变。
“改革没有休止符。”集团负责人王继华表示。未来,西城控股集团将深化与经开区战略协同,在国际贸易、跨境物流等新领域持续发力。目前集团已成立内贸结算中心,完成塞内加尔农副产品首单外贸交易,着力连接A、C端市场,并积极谋划搭建跨境海外仓,加速助力区内企业出海。通过多元化运营拓展业务版图,力争三年营收突破50亿元,为全市国企改革作出经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