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前不久,北京市场监管局发布《市场监管部门对企服务事项清单》,将企业成长轨迹划分为4个阶段,对应提供营业执照办理、经营资质变更、公平竞争和商业秘密保护等25类64项服务。分阶段、分类别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有助于提升政策透明度与稳定性。帮助企业更快办成事、办好事,提升的是效率,提振的是信心。
观点摘要:以政务服务质量之“优”,促市场之“活”、发展之“进”,是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重要内容,是各地拼经济、搞建设的重要抓手。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送上门”,职能部门主动靠前发力,折射治理效能之变。打造高质量的政务服务,既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也需要用好系统思维,全方位筑牢企业权益保护屏障。
从“问需于企”到“问效于企”,强化精准思维去服务,企业更有获得感。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见工作思路,也见干部作风。更加注重企业感受,以绣花功夫把服务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才能减少经营主体体感与政策之间的温差。
优化政务服务的过程,也是深化改革的过程。提到营商环境,“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受到赞赏。“有求必应”就需有所作为,有为的界限在哪里?“无事不扰”并非撒手不管,“放手”的底线在哪里?创新方式方法,该管的坚决管住,不该管的交给市场,有利于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遵循创新规律培育耐心资本
6月29日 《经济日报》 金观平
背景:2025陆家嘴论坛近日召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服务”“资金支持”等被反复提及,成为论坛高频词。
观点摘要:创新之路,道阻且长,有其自身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支持犹如源头活水,为创新种子的萌芽、突破与转化注入不可或缺的能量。
当好“创新陪跑人”。创新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日积月累后的水到渠成,是资金长期稳定的耐心陪跑。与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相比,当前金融供给仍存在短期化问题,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远远不够。让资本更有耐心,需创新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畅通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钱”入市通道。同时,“看得见的手”也要发挥效力,积极探索政府领投、社会跟投的可行路径,带动有实力、有意愿的社会资本参与创新长跑,扶早、扶小、扶优。
当好“风险分担者”。从技术萌芽到产业落地,从书架走向货架,创新的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学会与风险共生,培育更多大胆资本至关重要。这就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解决资金“不敢投”“怕担责”的问题。一方面,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另一方面,完善多元化退出机制,打通“募投管退”全链条,让资金进得来、退得出、投得好。
当好“能量补给站”。无论是“从0到1”的原始突破,还是“从1到N”的产业转化,都离不开资金的护航,要不断完善多层次、全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早期探索阶段,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勇于“第一个吃螃蟹”,为初创科技企业雪中送炭;在技术成熟阶段,产业资本、政府引导基金等接力注入,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拓展阶段,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提供充沛动力,推动创新成果惠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提升体育消费的可及性
6月26日 《光明日报》 李玉滑
背景:据报道,日前,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印广场热闹非凡,“欢乐+”焕新体育消费季精彩开启。当地将体育赛事办进商圈,赛事经济燃了起来,文体旅融合起来,市民消费热了起来。
观点摘要:体育逐步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着力提升体育消费的可及性,让老百姓更便捷地享受到体育带来的种种益处,显得尤为重要。
可及性的提升离不开健身运动消费场景的不断丰富。通过持续优化和丰富健身场景,推动群众将健身发展为日常习惯。提升可及性,离不开覆盖全民、融入日常等相关元素。用创新的服务模式、丰富的服务产品促进消费,让人民群众在强身健体中提升生活品质,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幸福感。
能亲身参与丰富的体育赛事,就是可及性的鲜活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更关注健康,也更愿意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社交性、互动性强的赛事,可以引领全民健身热潮。“赛事+”经济效应也吸引了各地争先恐后举办马拉松赛事。体育产业是“幸福产业”,不仅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还能直接拉动相关商品和服务需求,在提振消费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也日渐成为各地文旅的“金名片”,在稳定经济增长、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型赛事的举办给城市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围绕这些遗产,各城市也打造了独特的城市名片。
“沿街商铺码”为市场监管打开新思路
6月26日 《工人日报》 戴先任
背景:商铺门口贴一张二维码,市民扫码能实时看到餐馆后厨作业情况,获取餐饮商户食品安全公示信息,也可以直接投诉门店;商户扫码可以获取开店指引、店招引导并线上提交材料,还可以申报外摆;城管执法人员扫码则可以获取店招档案、检查档案和外摆情况,快速掌握门店变更情况——这样的“沿街商铺码”正在上海奉贤区逐步推广。
观点摘要:与以往的一些“监管二维码”有所不同,“沿街商铺码”集纳了更多功能,通过“一码多能”实现数据归集、信息共享、服务集成等多场景嵌入式服务。就此而言,“沿街商铺码”不仅是“监管码”,也是“服务码”,还是群众的“监督码”。
某种程度上,“沿街商铺码”打通了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壁垒,有利于构建政府、商家与消费者三方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只要掏出手机扫扫码,执法人员例行检查更加方便快捷,商家提交材料可以省去奔波之苦,消费者购物、用餐也能更放心,“沿街商铺码”在提升监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消费信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