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守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治国安邦经验和智慧,有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彰显着诸多价值追求,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根基、提供智慧、赋予力量。
坚持创新引领,丰富基层社会治理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民为本、仁政德治、贵和尚中、求同存异等思想,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不断从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融入社会治理中。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思想,依然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群体价值模式与社会秩序的要求,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要做好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结合文章。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结合时代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两创”激发新生命力并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不断解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挑战。
推进阵地建设,厚植基层社会治理载体。要搭建服务平台,以平台思维凝聚治理力量,建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责任落实为抓手,以为民服务为关键”的三位一体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组织触角延伸、服务距离拉近、广大群众受益。要推进基层阵地建设,使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真正成为村(居)民的精神家园。要厚植治理载体,充分依托地域特色,立足传承乡愁文脉,集中力量整合村居文化大院、老学堂、老戏台等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修缮升级村居文化大院,规划建设村史馆,打造传统文化“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营造共同文化记忆。
鼓励广泛参与,营造基层社会治理氛围。要营造良好宣传氛围,通过报纸、电视、短视频、公众号、微直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强化舆论正面引导,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作用,摒弃社会不良风气,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正能量。要重视模范引领,充分挖掘本地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人文资源,引导群众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坚持评选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乡村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加大奖励力度,形成学习模范、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要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承敬老爱亲、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弘扬公序良俗,将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内涵融入到居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制度规范之中。
文化滋养社会,拓展基层社会治理渠道。要激活共享文化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引进书法、绘画、剪纸、篆刻、泥塑、手工刺绣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将家风家训、传统美德等融入活动中,为居民提供“精准化、品质化、一站式”服务,让群众直观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别样魅力。要运用现代科技方式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拓展传播途径,涵养人们道德素养,形成向上向善社会风气;积极探索建立“大数据+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大数据赋能服务和网格化联动共治体系,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充分吸收和汇聚老党员、老干部、复员军人、经济文化能人、企业法人、道德模范、教育科研人员等贤能人才,发挥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社会影响,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