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红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主体角色重构。要坚持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环节。发挥党组织政治与组织优势,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整合多元治理资源,通过区域化党建、共建共享,加强基层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协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推动治理主体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转变,通过党员联户、“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切实增强群众认同感与归属感。
深化理念革新,推动基层治理导向服务转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治理理念从传统“管理思维”向现代“用户思维”转变。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响应机制,将民生需求转化为量化服务清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确保考核真实有效。要优化政务服务体验,打破部门壁垒,打造24小时“一网通办”服务区域,推动政务服务场景化、便捷化,通过流程再造提升群众办事的便捷度与获得感。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要深刻把握基层治理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特征,摒弃政府单一主导的传统模式,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新格局。要完善组织架构,统筹整合治理力量,形成上下贯通、高效运转的组织网络。要培育多元治理主体,积极发展党建联盟、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实现从“政府独唱”到“多元合唱”的模式转变。要健全协商机制,保障居民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推动多元共治机制落地见效。
升级治理方式,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效能。针对基层治理粗放低效问题,要以机制创新为驱动、以科技赋能为支撑,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构建智能治理平台,整合党建、综治、应急管理等网格资源,推动多网融合,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要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明确议事规则和流程,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和问题解决效率。要推进服务精细化,建立事务准入机制,制定村(社区)责任、权力、服务清单,精简基层行政性事务负担,让干部聚焦核心治理工作,实现服务精准高效供给。
夯实保障体系,促进基层治理动能持续转换。街道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需突破资源瓶颈,实现从“资源输入”到“能力激活”、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动能转换。要统筹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向基层集聚,构建全域统筹的资源配置机制,破解基层治理资源不足难题。要激活基层自治活力,搭建“微自治”“微管理”等基层自治载体,完善居民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培育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推动基层自治规范化、常态化。要建立减负长效机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清理规范微信工作群、考核评比及台账报表,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