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看好了,先把字块按顺序排列好,然后用小刷子蘸一蘸墨汁,刷在字版凸起的地方,再把宣纸蒙上去,用海绵块按一按,不要揉搓哦!”
6月末的一个下午,济宁市实验幼儿园南风园区的阅读室内,济宁市图书馆的颜蓉、王增鑫正带领大班的小朋友体验活字印刷。
今年5月,济宁市图书馆正式启动了“古籍三进”实践活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古籍进校园”正在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中生根发芽。
其实,多年以来,济宁市图书馆都在探索古籍的活化利用与普及传播,通过古籍普查保护、数字化赋能和举办活动,致力于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千年文脉的璀璨重生。
源泉相融:让古籍被“看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古籍,作为先贤智慧的结晶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对赓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在济宁地区,古籍数量多、普查人员少、普查难度大,济宁市古籍保护中心十余年来接续努力,摸清全市古籍家底,完成普查总量约1.09万余种、12万余册,大批珍贵古籍被发现和重新认识。
“这次普查工作,让济宁地区的古籍有了‘身份证’。2017年,《孔子博物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出版。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也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两书合璧,共同构成了普查登记目录的姊妹篇,从而形成济宁地区古籍普查登记的完备目录。”济宁市图书馆党委副书记杨卫东介绍。
据悉,全市有29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35种古籍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然而,部分古籍正慢慢“老去”,济宁市加紧了古籍修复、整理与研究利用同步推进。2018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孔子博物馆传习所”挂牌成立,建立了由国家级资深古籍修复师胡玉清为导师的专业古籍修复队伍,弥补了古籍修复领域的空白,并逐渐形成规范合理的济宁市古籍保护工作体系。
让束之高阁的馆藏典籍走出书库,才能走近市民,走近更多的人。2023年1月,济宁市图书馆联合孔子博物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9家古籍收藏单位,举办了“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五周年暨济宁市古籍普查与保护成果展”,特别是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中精选的16部珍贵善本(书影)首次公开亮相,成为展览的焦点,云集了大量观众驻足欣赏。
“铅字铸就,文字如画;一页翻开,历史再现。”这些展出的古籍,跨越唐宋元明清五朝,涵盖了宋刻本、朱墨套印本、手稿本抄本等。其中(宋)张镃辑《皇朝仕学规范四十卷》是宋代刻本中的嘉品,明凌氏凤笙阁刻《选赋六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内府刻《御制避暑山庄诗二卷》均为朱墨套印,(清)孔广森稿本《列国事语分类考释一卷》为名家手稿……
面对珍稀异常的古籍,人们无不叹为观止。“太震撼了,看着古人的墨迹就摆在眼前,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代。”市民张佳宾回忆当天的展览时这样感慨。
如何让古籍从馆舍一隅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济宁市探索了合作宣传推广的“双城记”模式——开展优质馆藏的跨地域展览。
2023年12月,“何以济宁——济宁市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展”在济南市图书馆展出;2024年1月,“泺上缥缃——济南市图书馆再造古籍展”在济宁市图书馆开幕;6月,烟台市图书馆“典籍里的烟台”文献展正式亮相济宁市图书馆,两馆互展拉开帷幕;10月,济宁、日照两地图书馆完成馆藏特色文献互展。“这不仅是两地文化的交流互鉴,也意味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城市之间的共融共生。”杨卫东说。
数字赋能:古籍的全新打开方式
古籍既要“藏”更要“用”。目前,数字化是解决“用”的有效途径。
在济宁市,古籍数字化的魅力正在精彩演绎——建设古籍数字资源库,面向社会免费提供数字化古籍查阅服务,读者通过济宁市图书馆网站首页,点击“数字资源—特色数据库—济宁市图书馆古籍平台”,就能实现馆藏古籍资源速查速览,感受华夏文明的永恒魅力。
济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246种4984册,其中善本古籍27种462册,11种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2009年,元明递修本《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21年,市图书馆正式启动“馆藏古籍文献基础数字资源建设项目”,完成首批古籍数字化工作,并成功上线古籍平台。在线发布了59种1264册古籍全文影像,包括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山东全河备考》、清光绪年间铅印本《二十四史》,以及地方志资料《续修曲阜县志》等。
“在完整保留古籍原貌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提供在线阅读、书签、笔记等智能化功能,支持读者通过题名、责任者等多维度关键词精准检索。”济宁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黄银萍说。
2023年8月至12月,市图书馆持续推进第二批馆藏古籍数字化项目,同步完成平台系统升级。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批古籍数字化工作,已完成199种2500余册近40万页古籍的扫描。
打开“济宁市图书馆古籍平台”,读者可以根据经、史、子、集、丛五大部分的具体内容初步筛选,进而自主查阅和学习。
经部包含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史部则收录了各类体裁的历史著作,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等,记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子部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如道家、法家等;集部收录了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以及文学评论等著作。
丛部作为一部新门类,主要收录汇编丛书。其中,《书经体注五卷》《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天下才子必读书十五卷》,位居阅读排行榜前3名。黄银萍说:“上古政史、儒家经典的研习、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以及名著的文学性评论,更受广大读者喜爱。”
把厚重典籍浓缩在方寸之间,让尘封的历史画卷触手可及,这种借助数字化的全新的古籍打开方式,让古籍在今天的中国绽放异彩。
2024年9月,作为全国12家重点古籍收藏单位之一,济宁市图书馆应邀参加第九次全国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在国家级平台“中华古籍资源库”上线馆藏珍贵古籍数字资源。
这一重要里程碑,既彰显了济宁市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显著成效,也标志着其古籍资源开放共享工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汲古慧今:古籍之美融入生活
“孔子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不足。”今年的端午节与“六一”儿童节相遇,在济宁市图书馆为小朋友打造的“绘读会玩”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古代端午节,还把学到的人生道理转述给爸爸妈妈。
“要想让古籍得到发展,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想方设法普及古籍知识,解读古籍内容,使古籍‘活’起来。”杨卫东说。
济宁市图书馆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打造各种文化传承和参与活动,吸引追随者无数,更多市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智慧,更在传承与传播中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条古运河绵延千年,滋养了两岸的城市和人家,也流淌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古人是怎么修建水利工程和管理航运的?京杭大运河有哪些兴废故事?古人对开凿和治理运河有怎样的思考与实践……2023年起,济宁市图书馆连续推出《山东运河备览》等5部古籍微视频,也是“馆中惊奇”系列微视频第一季。
视频中展示的古籍,内容完备、图文并茂,运河画卷近在咫尺,两岸烟火气息触手可及,优秀传统文化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系列视频当年入选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举办的“‘馆藏寻珍·历久弥新’再发现图书馆”短视频征集活动,在更高的展示平台推动了馆藏古籍的传播与交流。
2024年3月起,兖州区图书馆与兖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兖州宝贝之馆藏古籍”系列讲解视频,从儒家经典到二十四简史,从名士文集到百科集锦,让受众大饱眼福。
“短视频的一大优点,是生动灵活、易于理解。通过创作,以往那些只可远观的古籍,可以通过通俗的讲述、精美的画面瞬间‘活’起来。让大家接触到真实的、鲜活的历史,更为古籍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黄银萍说。
古籍之美,如今已融入寻常生活。在济宁市,越来越多古籍传播的新场景、新模式,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谱写着新时代的文化记忆,践行着文化的动态传承。
在各种古籍宣传推广和体验活动中,少年儿童以清代《山东运河备览》中的运河地图碎片为线索,沉浸在“寻找运河宝藏”的游戏里;小学生们在叔叔阿姨的讲解中,了解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和刻本、活字本,并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活字印刷和拓片作品;读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可以亲手缝制一本线装书,在一拆一装、一针一线中感受古人的技巧……作为系列活动的见证者,王增鑫说:“最珍贵的不是作品,而是人们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时的那种沉浸和专注。”
市民李琛告诉记者,在她小时候,母亲就是用钻子和针线,用缝线装书的方式把她的学习资料缝在一起,“比订书机订的更耐用,”现在,她带孩子来体验线装书的制作,有种莫名的感动,“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吧,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生活和情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济宁市古籍文化工作者们,为广大市民搭建的不仅是学习和活动的场地,更是现代文化的精神坐标;而在增强大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探索中,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在持续。
①小朋友体验活字印刷②幼儿们被活字印刷深深吸引③市民学习制作线装书④济宁方志展■扈宏毅 王增鑫 马春霞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