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扈宏毅
通讯员 牛艳军 曲业元
鱼台县唐马镇杨辛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村民络绎不绝。家长田素敏正在这里等孩子放学,校车到来之前,她顺便在党群服务中心的超市挑选一些新鲜蔬果,接孩子买菜两不耽误。
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是鱼台县夯实基层治理、推动服务阵地从“有形建筑”升华为“无形纽带”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围绕“为民服好务、为党聚民心”目标,立足让服务中心走进群众心中,汇聚多方力量,先后分三个批次对全县234个行政村、10个城市社区现有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更是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的温馨港湾。
腾出最大空间服务群众
小到磨刀、取快递、健身休闲,大到老人照护、孩子托管、青年就业,一个村、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会治理单元。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群众对服务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这也给基层社会工作提供了空间,需要我们以专业化的视角去发现群众的需求,并且利用好社会资源,为大家提供家门口的服务。”鱼台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
在鱼台,做好家门口的服务从盘活公共空间、打造服务场景开始。鱼台县委按照“因村制宜、规划先行、改造为主、各具特色”的推进思路,重点对现有党群服务中心修缮整合、改造扩建。为尽可能增加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本着“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的原则,统一拆除了围墙大院,大幅度压缩“两委”干部办公用房,服务群众场所面积由改造前的不足党群活动中心的10%,增加到70%。建成了包括“两委”办公室、卫生室、文化礼堂、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便民超市、快递驿站等开放性的公共服务空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积极招引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办公。
改造扩建公共空间会不会给县财政带来资金压力?鱼台县探索出了一条县级统筹、多方筹资的新路径。
由县属国有企业作为投资建设主体,负责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专项债、省市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和县财政资金等各项资金,用于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改造后既增加了国有资产,又解决了现金流问题,还不增加村级负担,实现了多方共赢。在改造过程中,鱼台县坚持节约实用原则,注重改造多、新建少。全县234个行政村中,原地改造提升的达168处,占比68.9%,10处城市社区场所全部为改造,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截至2024年底,217个村对外发包,共收取租金329万元,村均增收1.4 万元。119个村安装屋顶光伏,村均增收4000元。再加上村均每年1万元的运营补助,村干部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底气更足了。
一站式服务就在家门口
午餐时分,兴鱼社区的社区食堂飘出阵阵饭香,记者看到,红烧排骨、清炒时蔬、家常豆腐冒着热气,吸引着周边居民陆续前来。“每天中午下班后没有时间做饭,正好可以过来吃,这四菜一汤也才12块钱。”小区居民刘女士觉得,这食堂成了家的一部分。
在鱼台县不少社区,社区和物业统筹发力,精准对接“一老一小”用餐需求,让居民在家门口尽享安全、健康、实惠的“暖心饭”。同时,针对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空档期”,为孩子提供午餐、晚餐、午休照料、课业辅导等服务。
观鱼社区棠邑壹号院小区物业围合装修24个停车位,改造成500余平方米的共享空间,沙发座椅、乒乓球台、台球桌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还建有便民洗车房、干洗店,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一半。
站前社区探索打造了“医养结合+文化养老”服务新平台,联合街道卫生院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定期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用药指导等医疗服务。社区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书画室、棋牌室、休息区等功能室,给予老年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关爱……
效果好不好,群众会用实际行动作出选择。“我们的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完成后,大家来这里买东西、拿快递的多了,跳广场舞、打打扑克、有事没事过来转转的人更多了,现在是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张黄镇后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宝贵说。
为接送孩子上下学,不少中青年妇女无法外出打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闲置劳动力。鱼台县社会工作部调查得知,其实她们也想利用好“碎片时间”挣个零花钱,工作人员便想办法满足她们的零工需求。
在鱼城镇李管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十多位大姐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哒哒哒”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这座“巧媳妇工坊”就是为有零工需求的妇女们量身打造的。目前,该就业模式在县内已经惠及96个村、7个城市社区。驻地企业、特色产业群体、电商团队也看中了党群服务中心的人气,非常愿意和本地需求“结对子”。
“既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又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场地,村集体还多了一项经济来源。”鱼台县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伟说,对壮大基层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基层发展活力,这是一个重要探索。
如何让“一站式服务”更能满足时代要求?在社区工作者们看来,就是商议事情、解决问题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精简的程序办好。如今,借助数字技术,鱼台县正逐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现代“智”理蜕变。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聚焦“济智治”智慧管理平台应用、设施配套升级、应用场景优化三项重点,该县全面梳理整合基础信息,搭建“共享数据库”,实现了人员“标签化”管理,能对低保群体、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精准标识、一键操作,同时,聚合商超、餐饮、家政等服务资源,推动服务事项“网上通办”,实现政务服务、志愿服务、诉求办理等15个模块智慧化管理。
在滨湖街道观鱼社区,高空抛物监控、电梯监控预警、消防通道监控等7类智能安防设施为居民提供安全、实时、高效的安全保障;智能充电桩、智能快递柜等便民设施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度;公益集市、智慧诉求办理等应用场景,推动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一站式”办理……群众在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凝聚微力量,释放大能量
表面上看,党群服务中心是一类方便群众生活的活动场所,实际上,在负责社区治理的资深工作者看来,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村(社区)各项工作和谐运行的枢纽,还是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服务能级的坚实力量。
“过去,社会工作领域内容相对分散,相关职能分属不同部门,上级的要求层层传到基层后,基层工作人员很难兜底,难免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在县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下,社会工作有了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机制,并摘除村(居)办公场所非必要挂牌 366 块,规范功能性指引牌10块。基层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和条件进行专业化服务,也能凝聚起更多力量和资源帮助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牛艳军说。
就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村(社区)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烦恼。基础设施老化破损、邻里之间争吵不和、噪音影响居民休息……要让基层治理走上善治之路,这些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民主协商、共同议事,增加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度,大家共建共享,共创美好生活。”唐马镇翰林社区工作者徐姗对此深有体会,“无论是家务事还是社区公共事务,居民有了矛盾,我们就把居民代表、物业及其他相关人员都请到党群服务中心来,大家开诚布公地谈谈想法,出出主意,问题总能得到解决。”
每个党群服务中心,都配有一个人民建议征集箱,为群众提供了倾吐的渠道,也搭建起将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的桥梁。同时,定期召开恳谈会,收集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化解矛盾纠纷。
2025年以来,鱼台县累计协调解决群众实事10355件,化解邻里矛盾109起,重点督办事项解决率由75.58%上升到81.71%,越来越多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基层治理的“金名片”。近年来,该县连续获得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打造了“枫桥经验”鱼台样板。
新的力量也在源源不断加入。县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将各类组织汇聚在党建引领之下,发动退休干部、志愿者、社会组织成员及新就业群体代表等,共建共治共享。
比如,党群服务中心增设的快递点既方便了群众取件寄件,还为快递小哥提供了休息、手机和电瓶车充电的空间。而快递小哥又充分发挥信息预警、突发事件直报、社情民意传导等“移动探头”作用,及时反映井盖破损、树木倾斜、交通肇事等问题,成为基层应急处突的重要补充力量。
鱼台县党群服务中心里藏着多少种“幸福场景”,或许很难概括完全,但还有更多惠民、富民、安民的故事,推动着邻里相伴的美好愿景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