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3日
第04版:

情商着急

未艾

情商这东西,就像钱包,想必很多人希望它一直鼓鼓的,我也是。但无数经历表明,它跟我真的很无缘,问题是,我也不知道它去了哪儿。

很多熟悉我的人,对我的评价几乎雷同,就一个字:直。生活中,一个人说话直,不含蓄,不委婉,无疑是个硬伤,容易得罪人。真的一点不假,很多时候想好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但交流时立马情绪化,说出去的话就难免令对方不悦。事后想起,才知道自己的话本不该那样冒失。

有个朋友,也是业余作家,平时联系有点多。不知何故,有段时间就杳无音信了。可能是因为我做编辑时,没有发他递来的稿子,后来他的稿子好像在其他地方发了,对我就有了看法吧。其实,这是常有的事,编辑或刊物选稿的眼光和要求不一,但朋友可能不这样想,反正,他有段时间是没有搭理我。

那天,我突然接到他打过来的电话。简短寒暄之后,他郑重其事告诉我一件喜事:他与作协签约了。就是一年一签的那种,一年里,作家要在什么级别刊物发表多少作品,并可以拿到一定金额的创作补贴。

当他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还是为他高兴的,至少作协是肯定他的。我说好啊好啊,赶紧写吧。我这样说过后,他又强调了一句,他是签约作家。我说好啊好啊,多写点,多发点,争取上大刊。然后,好像就冷场了,就不知道怎么散场了。再后来,就好像有点陌生了。

回头想想,我觉得我说的是鼓励的话,而不是肯定的话。最糟糕的是,没有表现出惊讶的语气,然后好好给予他祝贺,比如说,啊,真棒,真厉害,恭喜啊!

是不是,就这么简短的几个词,我是不会说吗?恭维别人一下很难吗?是需要我掏钱吗?想想,问题应该是出在这儿,没有用赞美满足一下对方的期待,导致了对方的心理落差,然后对方觉得我忽视了他,轻视了他。所以,他觉得我这个朋友可能不值得交往了。

再说另一个朋友,姓宗,我一直叫他老宗。这个朋友早年与我一起做过记者,后来他考公,顺利上岸。一开始的几年,还有机会常常聚聚。他遇到什么难题,包括有同事排挤他,他不知道怎么应对,都要跟我抱怨半天。

我总是从不同角度帮老宗分析,告诉他如何应对困境,如何与同事相处等等。偶尔有什么材料要赶,不明白的地方,他还问我一下。我说,都是做过记者的人,写材料没那么难吧。朋友是个聪明人,悟性强,稍微提点一下,他都能把材料写得令领导很是满意。不久,他就做科长了。

在机关,对副处级别来说,好像是个不小的坎,一般很难迈过去,但朋友很幸运。前些时,他突然一个电话打给我,说他被提拔为副处已公示完毕。这个消息显然令我有点意外。一是他对朋友都秘而不宣,这城府变深了;二是他的语气沉稳,没有丝毫表现出得意忘形的感觉,这是成熟了啊。

可是,一下子令他疏远我的原因,正是后面的一次聚会上。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从头到尾,我确实恭喜过他,但我没有喊一声“宗处”,仍然一口一声叫他“老宗”,觉得好亲切啊。之后,他几乎没有再联系过我。我找他,他也是各种理由推脱。

正疑惑呢,一个朋友悄悄告诉我,说是老宗说我不尊重他。我天,我才醒悟过来,是我没有叫他“宗处”。我这情商是不是真的太低?多叫他几声宗处,而且是在人多的地方叫,嗓门再大一些,很难吗?

但凡是人,都需要被肯定被恭维被赞美,这是人性的弱点,书上已经说得太多了,生活中也感受到了。然而,我这种情商,实在是令关心我的人都感到着急,因为不经意间就可能得罪一个人甚至一众人。

虽然情商的内涵外延,被很多专家说得神乎其神,但言语和行动,一定是一个人情商的基本体现,我是一点都做不到。

前几天重读《红楼梦》,刚好读到王熙凤这样一段,林黛玉初来,王熙凤拉着林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一番,然后把她拉到贾母身边坐下。边打量边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在那个时代的观念里,孙女是比外孙女更加亲近的。王熙凤这一句话,既夸了贾老太太,又夸了林黛玉,顺便把贾老太太的亲孙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一并夸了,令在场所有人内心甚是欢喜。可见王熙凤的情商是有多高,高到令人望尘莫及。

情商,如何不令对方为难,还听着舒适,实在是一种艺术,是行走社会的必杀技。记得有一个比方这么说的,正如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那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那是徐志摩。情商高的人,都能轻松自如控场,我这种情商怕是要拖累自己到老了。

再多的经历,再多的故事,再多的案例,于我都于事无补,命运多舛似乎都是败在堪忧的情商。不过转念一想,我为说话假装甜腻逢迎奉承献媚,把自己搞得这么累这么焦虑值得吗?既然如此笨嘴笨舌,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为王熙凤、徐志摩,那我索性放下伪装,该咋说咋说,该咋活就咋活,不也一样可以敞亮地过着该过的人生吗?■心飞扬 摄影

2025-07-13 未艾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7697.html 1 情商着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