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3日
第04版:

苏轼悦纳的不如意

罗日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两首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春节团圆夜里,苏轼被迫带着妻儿走向黄州。

初到黄州的苏轼,有太多的意难平。“常恨此身非我有”,他“恨”什么?恨皇帝不理解自己,恨政治对手陷害自己,恨士大夫远离自己,恨诗词唱和的朋友忌讳与自己兄弟交往。当然,也恨自己处江湖之远,恨妻儿跟自己受苦。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是那个最孤独的男人,也是那个最孤傲的男人,只要他服软,只要他低头,只要他随波逐流,他就可以与众人“合群”。可在苏轼看来,那不过是别人送来的“寒枝”,他宁可一个人站在冰冷孤寂的沙洲上,也不愿意“合群”。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而本质却是“经历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在“乌台诗案”之后的苏轼,他最大的魅力就是能悦纳自己,悦纳一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时令已至惊蛰。早春的细雨既滋润了大地,唤醒了黄州这片凄冷,也唤醒了在困顿中的焦虑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如意,接纳世事无常,接纳人情冷暖。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自我束缚,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我解脱,苏轼完成了一次蜕变。他从“独往来、有恨、不肯栖、寂寞”到“莫听、何妨、谁怕”,是对自己的悦纳,对现实的悦纳。

当一个人无力以个人之力改变现实时,要学会悦纳自己,笑对人生。

二十岁以前的努力才是真的努力,因为只要足够努力,还可以实现阶层的跨越;三十岁以后的努力未必是真努力,它不过是生活的苟且,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迎合。人应该在最好的年华里选择努力奋斗,而不是在谋生的路上选择苟且。

在一个公众号里读到一篇文章: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的确,苏轼的确可以治愈很多人的不如意。每一个喜欢苏轼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伤痕累累的苏东坡。

对于苏轼来说,“乌台诗案”是一个“白露”节气,是他走向成熟的分水岭。

辛弃疾曾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工作上杂乱的琐事,身体上偶尔的小疾,感情上的磕磕碰碰……面临麻烦,我们总是表现得惊慌失措,想急于将它甩掉。但是,麻烦往往如影相随。

生活中的麻烦,一个接着一个。你按下葫芦,却浮起了瓢。麻烦与快乐是孪生姐妹,只不过快乐到来时,你不会憎恶它而已。因此,我们需要像泰戈尔一样,把麻烦看做生命中赖以表现自己韵律的一部分,以豁达、从容的心态处之。心若在,梦就在,未来就在。

东坡的诗词,像一剂麻药,至少可以解决最痛的那一刻。熬过了最痛的那一刻,伤口就会慢慢愈合。

既然无法忍耐撕心裂肺的痛,短时麻醉一下自己,也是为了更好的愈合,以更好的身心投入接下来的生活。

痛了,困了,累了,读苏东坡。■粤梅 摄影

2025-07-13 罗日荣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7699.html 1 苏轼悦纳的不如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