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昨天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就进一步做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锚定“走在前、勇争先”,聚焦“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坚定不移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企业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要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强化梯次培育,持续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要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确保实现倍增目标,持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企业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各位企业家要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厚植家国情怀,各级各部门要当好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坚强后盾,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要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二者互为需求、彼此促进。要围绕加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落到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
要建强用好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主阵地。创新平台是创新资源集聚和成果产出的重要载体。面向未来,要坚持“扩数量”和“提效能”并举,推动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制定培育计划,突破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造业创新“三大中心”建设;要提升创新平台效能,全力推动创新平台高标准、规范化运行,引导各类创新平台更好发挥作用;要加快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飞地研发—本地转化”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融入鲁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塑造人才竞争新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用好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金融链“五链融合”协同工作机制,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要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环境,以最大诚意为各类人才提供最好资源、最优服务。
要更大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搞活机制是关键。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管理机制、要素保障机制,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要强化组织领导,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努力开创科技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在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