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第04版:

山东金乡

让扎染非遗在校园绽放新彩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纪闻路

通讯员 王超 王丹丹

素白棉布在指尖翻飞,棉线缠绕出万千结绳,蓝靛染液中浸润出独特色纹。在金乡县春城小学的扎染工作室,每周三下午都会上演这样充满生机的场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这项古老工艺正以“千结千色·解缚成纹” 的育人理念,在校园里绽放出个性化教育的绚丽之花,为济宁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大家看,这块布经过氧化,正从绿慢慢转蓝,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化学魔法’。”非遗传承人、该校教师李莎莎手持刚从染缸取出的布匹,向围坐的学生们讲解扎染技艺。对角折叠、旋转收拢、橡皮筋分段捆扎,看似简单的步骤里藏着传统技艺的千年智慧。小学学生潘静初解开绳结时,蓝白相间的螺旋纹路让她惊喜不已:“像旋转的星空!原来老手艺能做出这么潮的图案。而且扎染课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学习上,它让我变得更加细心和专注。在生活中,我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事物,也更加珍惜传统文化了。”

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成长养分,是春城小学非遗教育的鲜明特色。针对“重展示轻传承”的普遍难题,学校构建三层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扎染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注重从多个方面将非遗文化与小学个性化育人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挥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在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德育主任靳浩的话语中满是欣慰。目前,该校扎染艺术已成为金乡县非遗代表性项目,校本课程《校园扎染》获评济宁市精品课程,学校也跻身济宁市首批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示范校。

破解师资短缺、教材空白等难题,是课程扎根的关键。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培训,组建教师团队研发教材教具,联合文化机构拓展资源。如今,两项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学生作品屡获济宁市校园艺术节一等奖,学校入选山东省非遗传承联盟校。“孩子变得更专注了,常把扎染巧思用到生活中。”家长刘女士的反馈,道出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成效 ——不仅看成果,更重过程中的合作与创新。

从校园到社会,传承的火炬持续传递。春城小学的育人模式已辐射全县20余所学校,带动3000余家庭参与,其红领巾扎染社团多次被省市级媒体报道。“非遗教育不是培养工匠,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副校长王丹丹的感慨,道出了济宁非遗传承的“新声”所在,当古老技艺遇上青春力量,文化的根脉正在校园里蓬勃生长。

2025-08-01 山东金乡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260.html 1 让扎染非遗在校园绽放新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