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青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二者相互赋能、协同发力,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持续动力,是实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板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淮海经济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两创”是激活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济宁市通过文化“两创”探索出了一系列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城乡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为区域协同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区域协同与文化传承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从机制创新、服务供给和文化赋能三方面构建发展体系。
首先,创新跨域协同治理机制是打破行政壁垒的核心。应建立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城市政策协同,制定相对统一的城乡规划标准与要素流动规则。设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跨市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构建快速交通网络串联城乡节点。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通过 “飞地经济”“园区共建” 等模式,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其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跨域协同供给需强化资源统筹。建立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跨域共享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向县域和乡村延伸。实施 “文化+数字” 工程,搭建区域公共文化云平台,实现非遗展示、艺术展演等资源城乡共享。推行公共服务人才跨域交流机制,通过 “银龄讲学”“医联体帮扶” 等项目,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再次,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深挖区域文化基因。以儒家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等为纽带,联合打造跨区域文化旅游带,如串联曲阜三孔、徐州汉墓、淮安运河古镇等景点,推出精品文旅线路。建立非遗保护协同机制,共建区域非遗数据库,推动面塑、柳琴戏等非遗项目跨域展演与传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将传统民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培育区域特色文创品牌,以文化认同增强区域凝聚力,为城乡融合注入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本文系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调研课题《淮海经济区同心建设精神文明发展高地研究——基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文化“两创”的视角》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