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璐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精神品格和行为准则。孔孟家风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蕴含个人道德、家庭美德、为政以德、天下公德四层内涵,为新时代干部家风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筑牢个人修养根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居仁由义”是孔孟家风的核心底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不仅是两位圣人的思想标识,更化作家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不断涵养舍生取义的勇气、担当作为的正气、坚韧不拔的骨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
营造家庭和睦氛围。百善孝为先。孝悌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孔孟家族的治家实践中,孝悌之道绝非空洞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言行的生活准则。孔子曾对弟子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对父母的牵挂与责任;其后人亦以“晨昏定省”的礼节践行孝道,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始终将侍奉双亲、体恤长辈放在家族伦理的首位。孟子也指出:大孝终身慕父母,认为真正的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终身对父母的敬爱与牵挂。干部在家庭中,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孝悌之道,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担当国家建设重任。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仁爱”精神在治国层面的延伸。他周游列国时,反复向诸侯强调“为政以德”,认为执政者若以道德为准则,百姓自会归顺。孟子则在孔子“仁”与“仁政”的基础上,构建了更系统的民本思想体系。他提出“制民恒产”,主张让百姓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认为百姓只有在物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遵守礼义、安定生活;他反对“虐民”“暴民”,强调“省刑罚,薄税敛”,要求执政者减轻百姓负担,让民生得到喘息。新时代的干部,应当深刻领悟孔孟的“仁政”与民本思想,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贡献为政以德智慧。《礼记·礼运》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孟子在教导子孙后代修养身性,治理家庭,治国理政方面为后人做出了典范。但是孔孟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他们有着独特的处世原则,影响着后世子孙在天下公德方面逐渐形成了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中庸处世的良好家风。党员干部当从孔孟家风中汲取养分,将“和而不同”转化为尊重多元、凝聚共识的政治智慧,把“推己及人”践行成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务实行动,以“中庸处世”的智慧把握干事创业的分寸与定力,最终将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让优良家风成为党员干部坚守初心、服务人民的精神滋养。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良好家风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它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沃土,在一代代族人“修身齐家”的躬身践行中薪火相传。迈入新时代,培育优良家风,更需从孔孟家风中汲取养分,推动孔孟家风文化落地生根,让千万家庭的“小家风”,连缀成民族复兴的“大文脉”。
(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