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娜
孔子曾做过春秋时期鲁国中都(今山东汶上)的行政长官,史称“中都宰”。中都是孔子践行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第一站,也是唯一一次担任父母官的地方。
孔子来到中都,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制定了一套“养生送死”的措施。“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植根于民生实事之中,中都官民上下一心,很快创造了“路无拾遗,夜不闭户”的基层社会治理典范,成为周边诸侯国学习的榜样。
孔子“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勤勉态度赢得了民心,也得到了鲁定公的重用。孔子离开中都到鲁国都城履新之际,百姓倾城相送。他心系中都,临走时留下自己的一只鞋,史称“夫子履”,寓意永远立足中都大地,成就了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为后世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继任者效法孔子,施行德治仁政,传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平民教育观,建学堂、制礼仪、行仁政、施德治、劝农耕、举贤才,爱养百姓,蔚然成风,佼佼者不胜枚举。今择其贤者代表二人,以飨读者。
张惟诚,明代永清乂口里人。人品与他的名字一样,“孝友性诚,清介性植”。每任一处,都尽其所能造福当地百姓。因政绩卓越,先后十六次获皇帝嘉奖,百姓对他更是爱戴,为他建生祠。张惟诚任中都县令时,注重务农,创置了补足仓、常平仓、保赤仓,兴建汶阳书院,倡办社学,治绩被誉为全国“卓异”。万历皇帝不仅赐宴赐金银,还赐他“爱养百姓”四字。
赵可怀,巴县人。曾任五省巡抚,明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赵可怀为乙丑科进士,授山东汶上县令。在中都任职期间,屡著异绩,得到升迁。赵家教甚严,家风甚好,传承着“训勉十条”和“教戒八条”。训勉十条包括:孝敬父母、尊敬亲长、训导子孙、勤于耕读、节省财用、心存忠厚、谨慎交友、和睦乡邻、体恤孤贫等。教戒八条包括:不准族人赌博、游惰、傲慢、逆伦、奢侈、豪气、邪辟、争讼。赵可怀在这样严格的家教下成长,科举致仕后,成为一名政绩显著的官吏和抗击倭寇的名将。赵可怀带兵抗击倭寇,倭寇败走,他又率领将士追击,围剿倭寇,最终大败敌军,共夺回被拐男女千余。因其平倭有功,被升为工部左侍郎。
孔子宰中都对后世继任者影响深远广博。某些传统施政方式今日虽不全适宜,但其民贵、德治、仁政、礼教、爱民、养民、惠民、廉、勤、俭等官德,却值得党员领导干部传承。
(作者单位: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