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
通讯员 冯劲舸 丁雨婷
汽笛轻鸣,碧波荡漾。济宁龙拱港的码头上,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投运的LNG货船正井然有序地装卸货物——没有柴油机的轰鸣,不见黑烟缭绕,与京杭大运河水面的宁静交相辉映。
这幅和谐图景的背后,是航运动力的彻底革新。过去,柴油动力船曾是运河生态难以摆脱的“隐形杀手”:每百公里碳排放量远超新能源船舶,油污泄漏风险常年威胁沿线水系安全。而新能源船舶的登场,彻底改写了这一格局。
“我们投运的5000吨级LNG货船,单船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200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34吨,这抵得上3万棵树的固碳量。”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陈朋介绍,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2000吨级纯电动力船舶,已实现航行过程“零排放、零噪音”的突破。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二者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新能源船舶产业蓬勃发展。
2025年4月起,山东省实施新能源船舶免费过闸政策,覆盖LNG单一燃料、甲醇单一燃料、氢燃料动力、氨燃料动力、纯电池动力(不含铅酸电池动力)等多种类型的船舶,叠加集装箱船优先通航配套政策,直接点燃船东置换动力装置的热情,有效激活市场转型内生动力,为新能源船舶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济宁市今年以来锚定“走在前、勇争先”目标,将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加力推进,着力打造“232”优势产业集群,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东新能船业精准把握发展机遇,其建造的新能源船舶迅速跻身运河减排主力阵营,成为产业转型的“硬核载体”,在推动绿色航运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运河沿线的LNG加注站、岸电网络星罗棋布,“船—港—航”一体化清洁能源补给体系加速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船舶的发展,并非简单的能源形式替换,更在于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对整体运输模式的颠覆性重构。山东新能船业常务副总经理吴则成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90米级LNG动力集装箱船,满载5000吨时续航能力可达2000公里。相较于同尺度传统柴油散货船,其载重效率提高30%,船体阻力降低6%,综合能效提升3%。这些性能优化,得益于流线型船型的精细化设计及轻量化材料的科学应用,彰显了技术创新在提升船舶性能中的关键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山东新能船业引入模块化建造技术与汽车流水线生产理念,这一创新举措直接推动造船效率提升一倍,年产能也随之增至240艘。
效率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建造环节,更延伸至全链条的智能协同层面。新能源船舶与自动化码头、电子航道图深度耦合,催生出“单元化运输”新模式。以龙拱港为例,LNG船与自动化码头无缝衔接后,装卸效率提升50%,货物周转率提高2倍。依托“瓦日铁路—京杭运河—长江”联运体系,2000吨级LNG船队每年可减少油耗15万吨,降低物流成本近10亿元。这种“水运快递化”模式,让运河货运时效逼近公路运输,成本却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
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下,2024年全球绿色船舶订单激增至820艘,总额突破7800亿元。山东新能船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与突出的产能优势,当年拿下168艘订单,在行业浪潮中成功抢占先机。这一良好势头还强力拉动了产业链爆发:电池、电控、氢燃料电池等配套产业形成“以用促产”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生态。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方向指引。
今年年初,济宁市相关部门制定的《2025年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专项激励政策》,为当地企业注入强心针。吴则成说:“获得此次全市首季开门红政策激励,不仅是对企业过往深耕新能源船舶领域的高度认可,更让我们在技术攻坚、规模扩张和市场开拓上有了更足的底气。”
今年上半年,山东新能船业市场订单量同比增长320%,共开工船舶62艘,铺底35艘,交付12艘。“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在清洁能源船舶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内河航运绿色转型、促进船舶标准化与多式联运,同时创新航运服务模式,以配套协同推动济宁临港产业带发展,助力建成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从装备升级、基础设施到服务模式全方位赋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成为山东“智慧绿色”港口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