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淑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战精神是民族历史长卷上永不褪色的印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抗战精神不是凭空而生,它是特定历史时空下民族意志的结晶。九一八事变的炮火轰然击碎了“东方睡狮”的残梦,中华民族陷入“最危险的时候”。在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空前危机中,民族意识如火山喷涌般空前觉醒与凝聚。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亿万同胞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压力下,迸发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意志。正是这种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悲壮实践为抗战精神的诞生提供了最深厚、最炽热的土壤。它是在民族存亡的绝境中,由无数无名英雄的血泪浇灌、由坚韧不屈的民族魂魄反复锤炼而成的不朽精神丰碑。
深刻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爱国情怀是最深沉的力量源泉。它体现在为拯救民族危亡奋不顾身反抗侵略的高度自觉、万众一心抗击敌寇的空前团结以及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上。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中华民族爆发出空前爱国热情,成为抗战胜利的坚强保证。民族气节是奋战到底的精神支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残行径,中华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英雄气概是不畏强暴的无畏胆魄。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英勇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在国难当头的艰难岁月,正是这种不畏强暴的胆魄,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必胜信念是穿越黑暗的精神火炬。正是这种信念,使中华民族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洗刷了百年国耻。
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抗战精神并未尘封于历史,其价值更需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时代光芒。一是要警钟长鸣,筑牢民族认同。强化抗战历史教育,使青少年深刻理解民族独立来之不易;依法保护抗战遗址等物质载体,使其成为鲜活的历史课堂;利用新媒体等创新手段,让抗战故事跨越时空界限,以更生动的方式触动人心,让历史记忆成为滋养爱国情怀的沃土。二是要弘扬核心价值,凝聚复兴伟力。将抗战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等核心要素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在新征程中,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尤其需要发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激发全体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三是要融入时代语境,创新表达传播。传承并非简单复刻,而需创造性转化。鼓励创作如《长津湖》等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以时代语言讲述精神内核;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年轻一代沉浸式体验烽火岁月;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发起话题讨论,使抗战精神在互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