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社交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社交媒体以其即时性、跨地域性优势,打破了时空阻隔,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然而,过度沉迷虚拟社交导致现实关系疏离、情感连接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引导公众在虚拟与现实社交中找到平衡,既是提升公民生活质量的民生需求,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正视数字社交双重影响,树立科学社交理念。当 “表情包” 替代真实情绪表达,“点赞数” 成为关系亲疏标尺,深度情感连接能力便会逐渐退化。因此,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社区讲座、公益广告、科普文章等形式,普及数字社交健康知识,帮助公众认识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的本质区别:虚拟社交是现实社交的补充而非替代,真实情感的培育离不开面对面的温度传递。
规范数字社交行为,培养健康使用习惯。调查数据表明,普通用户日均查看手机超 150 次,近半数为习惯性动作,严重挤占现实生活时间。对此,可倡导 “数字作息管理”,鼓励公众设置 “专注模式”,在家庭聚餐、亲子互动等重要场景开启 “免打扰”;建议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保障现实生活质感。社区可组织 “无屏幕日”“家庭互动周” 等活动,推动形成健康使用风尚。
提升数字素养能力,营造清朗社交空间。算法推送形成的 “信息茧房” 易固化认知偏见,标题党、网络谣言等不良内容则加剧社交焦虑。培养公众信息筛选能力,是数字时代的必备素养。应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将信息甄别、健康用网等内容纳入公民素质提升工程。同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平台推送机制,打击标题党、网络暴力等行为,为公众创造清朗的虚拟社交环境。
健全心理支持体系,防范数字依赖风险。当 “无新消息” 引发失落感、“朋友圈点赞” 决定自我价值时,数字依赖的心理警报已然拉响。需构建多层次心理支持网络,社区心理服务站要将数字依赖干预纳入服务范畴,开展 “数字排毒” 指导,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社交媒体戒断体验并记录情绪变化;建立 “现实成就激励制度”,鼓励公众记录运动健身、阅读学习、线下交流等现实成果,弱化虚拟 “成就徽章” 的心理影响。对存在严重数字依赖的群体,要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理清背后的心理需求,重建健康社交模式,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明确社交边界规范,守护现实关系温度。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需要刻意划分与维护。应倡导建立 “社交边界清单”:空间上,卧室、餐桌等家庭核心区域减少电子设备干扰;时间上,工作日晚间及周末预留专属 “无屏幕时段”;情感上,重要决定、真诚道歉、感恩表达等优先选择面对面交流。推动 “关系维护行动” 落地,鼓励公众每周与父母进行一次不被打断的通话,倾听长辈心声;每天与家人开展 15 分钟深度交流,分享生活感受;重要节日通过手写贺卡等传统方式传递心意。这些具体行动是维系情感温度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的基础。(作者单位:中共嘉祥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