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在孟庙西路致敬门西侧,矗立着一座形制独特的“仁廉公勤”四面官箴碑。这座高1.94米的方柱形石碑,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洗礼,如一位穿越时空的智者,向世人诉说着为政的真谛。碑身四面分别镌刻着“仁廉公勤”四项箴文,字迹遒劲有力,每一笔划都凝聚着立碑者——明代万历年间邹县知县梁州彦的为官智慧与道德操守。他的德行修养、文化底蕴和为政理念,跨越时间长河,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时代光辉。
梁州彦,河南固始人,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高中进士后任邹县知县。彼时明廷多事之秋:辽东建州女真势力渐炽,东南倭寇未靖,西南土司时有骚动。为此,朝廷为应对边患不得不加重赋税,致使民不聊生。邹县作为山东农业要地,据《邹县志》载,梁州彦到任前五年间曾三遇大旱,百姓困苦不堪。更兼吏治积弊,胥吏常借税赋之名盘剥乡里。梁州彦甫一上任便确立了“清净惠和”的治县原则,推行“节力役,轻税赋”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改善百姓生活。同时雷厉风行地采取“禁游惰、剔强横”举措,严厉打击地方豪强与贪官污吏,有效遏制了官场腐败。在司法审判中,他始终秉持仁爱之心,杜绝滥用酷刑。每逢灾荒之年,他必开仓放粮,甚至捐出个人俸禄以济时艰。在邹县主政的六年间,梁州彦励精图治,政绩斐然:重修养济院,使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创建教场演武厅,增强地方防御能力;重修驻防公署行台,完善行政设施;重修布政分司,优化管理体系。此外,他还修葺了孟庙、建坊表等文化建筑,为邹县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百姓感念其德,称颂他“事政清静和惠”,离任后更立祠以志纪念。
孟庙中的官箴碑与梁州彦有着深厚渊源。当他读到南宋诗人王迈“仁廉公勤”四则箴文时,感慨其“忠义大节”。于是他将王迈的“仁廉公勤”四篇箴文精心镌刻于石碑,立于县衙显要处,既为自勉,亦为儆示同僚。官箴碑的内容发人深省。仁箴与公箴倡导为官者当效法大禹、后稷爱民如子,批判周朝太师尹吉甫任人唯亲,赞颂三国名相诸葛亮公正无私;廉箴援引东汉杨震“暮夜却金”典故,警示“一毫点污,终身玷缺”;勤箴则直指官员尸位素餐之弊,振聋发聩。碑文最后的跋文,由梁州彦亲笔所书,跋文写道:“凡我同心,宜勒一通,置之座右。”寥寥数语,道出了他立碑的良苦用心——希望“仁廉公勤”成为为官者的行为准则。这通官箴碑立于邹县县衙内,成为当地为政者的精神象征,在明清两代持续存立于县衙期间,始终作为后继官员效法仁廉公勤品德的指引。梁州彦在邹县任职六年后,因政绩卓著,后升任至陕西道、福建道御史和北直隶提学御史。在十余年的御史生涯中,他始终恪守“仁廉公勤”之道,《明神宗实录》多次记载其秉公执法、惩贪除恶的事迹。
今天,当我们驻足于孟庙官箴碑前,轻抚斑驳的碑文,仿佛仍能听见梁州彦这位清廉儒者的谆谆告诫:仁爱是为官之本,廉洁是为官之魂,公正是为官之道义,勤勉是为官之功绩。这座石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刻石的长久,而在于它能永远叩击为政者的心弦,唤醒为官者的良知。
(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