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
第03版:

激活传统家教文化的时代价值

■郭婷

传统家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修身之道、廉政之智、家国之情,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新时代,将其时代价值融入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既是锤炼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廉政风险的现实需要,更是厚植为民情怀的有效路径。

传统家教文化在数千年传承中,形成了以德化人的教化体系。修身立德是传统家教文化的核心要义。王阳明在《示宪儿》中强调“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将心性修养作为立身之本;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强调品德修养需通过沉静自省来提升,并在简朴生活中践行;郑板桥在家书中告诫子弟“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直指为官做人的根本在于明理向善。这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修养路径,与共产党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要求形神相契,为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清正廉洁是传统家教文化的重要准则。包拯在家训中立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警示后人要廉洁从政;林则徐提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彰显轻财重德的深刻智慧。这些理念与新时代“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建设目标一脉相承,为党员干部构筑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提供了历史镜鉴。

家国同构是传统家教文化的价值底色。《钱氏家训》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为训,将个人抱负与天下兴亡紧密联结;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典故,更以最朴素的家庭教化镌刻家国大义。这种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理念,与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高度契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将传统家教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建设,有助于将家风优势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传统家教文化对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强化道德自律,筑牢思想防线。《颜氏家训》“夜觉晓非,今悔昨失”的日省之道,为党员干部提供了行为范式;《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俭朴训诫,则为抵御享乐主义构筑思想防线。这种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既为党员干部严以律己提供方法指引,更为培育崇德尚廉的家风奠定道德根基。二是涵养廉政家风,抵御腐败侵蚀。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展现为官谦抑自律品格,于成龙“终年不知肉味”践行清廉自守家规。传统家教文化这种刚柔并济的防腐智慧,既为党员干部培育清廉家风提供历史参照,更为构建“不想腐”的家庭防线奠定价值根基。三是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担当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书垂训,铸就忠勇报国家族品格;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绝笔明志,体现矢志不渝爱国之情。这种薪火相传的报国传统,既为党员干部厚植家国情怀提供精神滋养,更为践行初心使命注入不竭动力。

激活传统家教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传统家教文化真正融入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需要在三个层面协同发力。一是在文化转化上求突破。深挖传统家教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将“孝亲”转化为为民情怀,将“诚信”转化为政务操守,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对接。二是在传承实践上求实效。将家风建设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通过专题培训解读经典、实地研学感悟先贤、家风分享互学互鉴,让传统家教文化从典籍走进日常生活。三是在制度保障上求长效。建立家风考核机制,将家风表现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典型示范,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本文系2025年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5-08-1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0138.html 1 激活传统家教文化的时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