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
第04版:

影像为了记住

陈小丹

那一年的南京,不是城,是血水泡烂的肉胎;不是地,是人间炼狱堆出的尸丘。在这乱世中心,有一家“吉祥照相馆”,名字听来像是旧年间城南酒肆的喜庆招牌,可它偏偏成了一个照见地狱的窗子。

电影《南京照相馆》讲的镜头里的人,实则一群被困的鬼。他们不死,却比死了还沉默。他们活着,是因为屈膝,是因为被命令“显影”,冲洗日本兵拍下的那些“照片”。照片上是什么?是笑着摆姿势的日军,是被摔死的孩子,是撕裂的妇人和一张张再也合不拢的嘴巴。

那些照片,是记录猎人炫耀爪牙的战利图。日军不是为了留下证据,而是为了“美”。他们会讲究角度、光线、人体的倒影,如何与残阳构成和谐。他们说这是“艺术”,可是在一个女人的骨盆还残留着被撕裂的痕迹时,谁敢再说这是“构图”?

这便是摄影的悖论。在它原本应是记忆的容器、历史的证人之时,它却成了屠杀的合谋,暴力的观赏指南。日军的镜头如刀,割裂的不仅是肉体,还有人类本该有的悲悯。他们把杀人拍成风景,把强暴拍成构图,把尸体拍成风格。他们要在“光影之间”证明自己的伟大,却暴露了文明的尸斑。

照相馆的那些中国人,起初只是老鼠。他们只想活,不想问,不想看。他们弓着背,躲在暗室里冲洗那些照片,在血与药水中麻木着眼睛。但照片一张张冲出来,他们也慢慢看清了,不是别人死,是他们在死,是自己的血亲,是那条曾经卖烧饼的街上躺着自家邻居的头颅。他们的眼睛终于不能闭,他们的手开始发抖。

这时他们决定留下底片。这并不伟大,不是什么英雄主义,而是人终于知道自己不能再退的挣扎。是照相馆那些人对着一张张“作品”,狠狠咬牙说出的一句:“他妈的,这不是艺术,是杀人。”他们从怯懦走到怒目,从沉默走向控诉,不是为了正义,只是因为再不出声连人都不是了。

那些照片曾在某个夜晚的暗室里,让几个本该沉默的人流下了沉痛的泪。那不是电影的高潮,那是民族命运最暗的一刻,忽然响起的心跳声。

在这个影像泛滥、信息过饱的年代,我们看了太多美图、大片、剪辑。可我们是否还记得:影像不是为了取悦,而是为了记住;不是为了构图,而是为了控诉。

那些照片,那些底片,不是艺术,是烂在胶卷上的血,是民族撕裂的皮肤,是历史永远不能干净的疤痕。

2025-08-17 陈小丹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0141.html 1 影像为了记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