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第03版:

孔子政德思想探微

■黄云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文献,系统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与道德理念,其中蕴含的政德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伦理传统。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孔子政德思想的精髓,汲取其“仁政爱民”“清正廉洁”“知行合一”等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加强党员干部政德修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政以德,仁信为本。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强调道德是为政之本,统治者若能以德化民,则民心自然归附。在孔子看来,政权的合法性不仅源于天命,更系于民心。他提出“仁者爱人”,为政者当以仁心待民,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子贡问政,孔子答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三者之中,“民信”最为根本,因“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种以仁为本、以信立政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要义。孔子周游列国,虽屡遭困厄,仍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出于对道义与责任的执着坚守。当代党员干部应汲取孔子仁政民本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修身正己,德教为先。孔子极为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强调为政者应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通过自我修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回答子路问政时,孔子提出“先之劳之”的原则,要求为政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论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道德教化的力量——为政者的德行如风,百姓的德行如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边倒。孔子还主张“举直错诸枉”,提拔正直之士,使不正直者归于正直,体现了其以德化民的施政智慧。这对于今天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启示。

宽猛相济,德法并施。孔子虽主张德治,但并不排斥法治的必要性。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政令刑罚只能使百姓免于犯罪,而道德礼教却能使人有羞耻心而自觉守规。这种德主刑辅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政治智慧的辩证性。据《左传》记载,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实现了“讼狱衰息”的理想局面。他强调“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主张量刑适中、罚当其罪。在具体施政中,孔子注重宽严相济,既反对“不教而诛”的暴政,也反对“宽而无度”的纵容。这种德法结合、教惩并重的治理理念,对于今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德治与法治相统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孔子政德思想为镜,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清廉、务实、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2025-10-2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4337.html 1 孔子政德思想探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