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9日
第03版:

湖畔小学的快乐时光

马长青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山乡读小学。那时候的学校和现在比,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人们习惯用“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这几个词,来形象地概括当时的学校和学生的状况。

我们那所学校,是由一所规模较大的火神庙院落改建而成的,院内有正殿及配殿组成。我们的教室是个大殿,房屋面积尽管很大,但窗子又小又少,室内一片昏暗。偌大的校园也空空荡荡,既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一件体育器材,条件十分简陋。

那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下课后也挡不住生性活泼的孩子在操场上嬉戏打闹。那个时候的课间,小学生们踢毽子、摔四角、弹玻璃球,或在校园内自由玩耍,绽放着童真的天性。

记得在我们学校门口,也就是庙的配房里,住着几户人家。

一家是公社社长家,他家喂了几头猪,社长的爱人很是勤快,不是在那里忙活伺弄猪食喂猪,就是在那里打扫猪圈,庭院也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孩童是耐不住寂寞的,看人家喂猪,也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最爱,课间休息时常跑向那里去。

紧邻社长家,是这个庙里老和尚的住处。他一个人住在那里,很是孤单,庙改了用途后,和尚也返俗干起了货郎的行当。他每天走村串巷,回来后就在自家门口铺张苇子席,然后佝偻着身子,如蚂蚁搬家似的,屋里屋外地张罗着。一切就绪之后,他开始做大米糖球。

和尚先用爆米花与糖稀和在一起,搅拌均匀,然后两手各拿一个木质的半圆形模子,夹住调好的爆米花,两只手使劲一扣,再把夹成的圆糖球磕在席子上晾晒。一个又一个,活干得干净麻利快,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些小孩儿。

在我印象中,老和尚总是忙碌的,从来没见过他和邻居有说话的来往,而且一脸严肃,不苟言笑。我们这些学生来围观的多了,他总会不耐烦的说:“快走,快走,读书去。”我在那里上了那么几年学,从来没听见老和尚说其他的话,好像他的头脑里存储的,就那么几个词。

用庙做教室的那会儿,由于屋子大,封闭不好,七漏烟八漏气的冬天最难熬。每到冬季来临之前,老师总让家在机关单位条件好的学生,从家里拿来纸箱子拆开,钉在窗框子上,再贴上报纸,用来抵御寒风。

有一次,班主任让家住学校附近的一个学生去家里打点浆子。由于当时物资匮乏,也没有什么顺手的家什盛浆子,估计当时把这个学生也难为得不轻。于是,他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就用家里喂猪的瓦盆端吧。同学们见了端着偌大盆子,脸涨得通红的他,笑得前仰后合。

瓦盆用完之后,老师说:“你快把这个盆子送回家去吧!”话音未落,只听“哐”的一声,吓人一大跳,原来这位同学为图省事,伸手就把盆摔在了教室门外。后来,这个学生的娘喂猪找不着盆子,点着小脚来学校找儿子,看到了墙根摔碎的猪食盆,一时怒火中烧,着急的母亲边骂边在校园里追打儿子,引得全校同学一片哄笑。

那时候的条件很差,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渴了没水喝。

学生坐在教室里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又累又渴。上完课想喝水,只有去学校附近的村民家里去喝凉水。农民家里那时候也没什么东西,所以也不锁门,也没有院墙,水桶放在院子里。有时去喝水,要把羊赶走再喝,与羊或其他牲畜喝一桶水是常有的事。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差别真不是一点半点。现在的每个学校里,都有饮水机和纯净水。为了学生不被开水烫着,在饮水机设计上也注入了人性化的科技元素,把滚烫的开水调节到了适合饮用的温度。现如今的学校,条件真的是非常好,那个时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当时是不兴接送学生,无论中小学生,都是自己步行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的。

记得当时,我家离学校有二三里地的距离,几个小孩结伴而行,不管早晚都是自己步行回家,哪有家长接送这样的好事。真的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大不一样了。

时间过得真快,改革开放插上腾飞翅膀的祖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想过去,比现在,不能不让我们感慨万端,不能不让我们对今天的幸福快乐生活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2022-03-19 马长青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95661.html 1 湖畔小学的快乐时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