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金乡县地近邹鲁,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仅清代就出了23名文进士,人数在当时位居全省前列。科举制度废除后,金乡有识之士在城乡办起新式小学,但直到1920年末,金乡同周围绝大多数县域一样,仍没有初中,这让想继续深造的金乡学子,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济宁、泰安、济南等地求学。
当时在济南中学就读的金乡学子,相对较多。舍近求远的原因,可能是济南学校多,特别私立学校;而且,金乡人杨经元和其兄杨汉章于山东省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省立第一师范、私立正谊中学等学校任教,成绩突出,在济南教育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他们的推荐下更容易入学。
1928年5月3日,日本人在济南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五三惨案”,当地学校被迫停办。为谋生计,杨经元携家人返回金乡。想起多年来金乡子弟异乡求学之苦,他决定办一所中学。
杨经元多方奔走,取得乡绅、私立里仁小学校长周文奎等人支持,于1929年在私立里仁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了私立里仁初中。此时校址已由县城奎星楼河南岸,迁至附近的城隍庙。
杨经元聘请杨华坤、时济云、王象三、李步元等名师任教,“一时人材济济”。杨华坤系杨经元之弟,字赞元,北京大学文科毕业;时济云,齐东县人,热心教育事业,与熊十力、马一浮等学者交往甚密,所著《墨子哲学》一书,得到梁启超的赞许。这些老师,同时兼任里仁小学五六级的课程。
据时人李吉珊后来回忆,杨经元老师讲解数学,既清晰,又有条理,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特别是板书字迹清楚,不论行书、草书,皆符合字帖规格要求。杨赞元老师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讲解梁启超的文章。时济云老师的古典文学,王象三老师的近代散文,都有很高的教学水平。
由于名师云集,私立里仁初中还吸引了丰县等邻县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杨经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令人遗憾的是,按照国民政府的规定,私立中小学成立后,需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立案,才能继续办学。里仁初中成立不久,学校董事会便先后两次申请,却因经费不足,均未获批。次年冬,学校停办。杨经元费尽周折,帮助大部分学生转入济南正谊、育英、爱美等私立中学。私立里仁初中的夭折,对一心想为家乡办一所中学的杨经元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未浇灭他追求进步、创办学校的梦想。抗战期间,杨经元先后担任湖西专署民教科长、湖西中学校长。1949年6月,在他的力主下,湖西中学由聊城阳谷县迁至金乡县,改称“金乡中学”即今天的金乡一中。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为家乡人办一所中学的夙愿得以实现。
孔子说:“里仁为美”。私立里仁初中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前后仅招收了五六十名学生,但在德才兼备的杨经元、时济云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这批学生不乏佼佼者。其中,杨经元之子杨翼骧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仼教于南开大学,在史学史研究方面贡献卓著;王鉴览考入清华大学,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后来成为中共金乡县工委早期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