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俊
处暑,从名字上讲,“处”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谚语说:“处暑寒来”,说明暑气消退之后,天气就逐渐寒凉了。“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早秋曲江感怀》,既说出了处暑节气暑气消退的季节特点,又真实地再现了这一节气的自然景观。
常言虽说“处暑寒来”,但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说明处暑“出暑”,而暑气并不是马上“出”走的。
顾铁卿在其所著的《清嘉录》一书中,有一段对处暑的精彩描述:“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时节天气还很闷热,大概还要有18天的炎热。
这一时段,因为暑气未尽,“秋老虎”杀出来,也会酷热难耐。我国北方气温虽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增大,而正午的太阳还是很毒辣的。特别是南方地区,一般还有一段“秋老虎”威胁的日子。
据资料记载,“秋老虎”比较厉害的年份,南方地区会有连续高温,最高气温均在38℃以上。这样的“秋老虎”,真的会咬人的!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被“秋老虎”的折磨中,发出如此感慨:“毒热秋未衰,吾庐况浅迫。虽云日一浴,流汗沾衣帻”。
虽说“秋老虎”余热难熬,但也不尽然。正像宋代仇远《处暑后风雨》里说的那样:“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也有些年份,在立秋之后,会有多天阴雨,导致气温骤然下降,而在处暑时节,就仿佛进入深秋,通常有人换了长而厚的衣服,夜晚睡觉都要盖上薄棉被了。
这情形宋代张嵲有诗记述:“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处暑,古人将其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在这个时节,大气的能见度是一年中最好的;随后,自然万物就开始凋零,能够觉察季节的萧索;也是在这时节,农人进入了秋收大忙季节。
处暑时节,不仅是“天地始肃”,也是“禾乃登”的美好时期。农人祈求着五谷丰登,一边收获着一年到头的喜悦,一边举行着中元节系列典仪祭祀活动,以示不忘大自然的馈赠和祖先的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