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6570天,157680小时,131400米。
每天戴着厚厚的防尘口罩,脚下踏着沉重的电工靴,身上挂着自救器、工具包、数据线,负重四五十斤,在坑洼不平的工作面上,平均日步行20公里。这就是济宁市技术能手秦钦工作十八年来的日常。
从“愣头青”到“实操大师”
2003年底,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秦钦来到兴隆庄煤矿,踏上了人生的新阶段。
“那时候还不到20岁,在学校光会画图,啥也不懂,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一直到后来很长时间,还是什么都不会干。”
每月一千多元的“巨额”收入和看似轻松的工作让农村出身的秦钦感觉“富裕梦”已经实现,可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一天下午,井下监测线路出现了故障,师傅家中有事没上班,这项工作就被分配到了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秦钦身上。可他既不知道传感器的参数,又不会用万用表,只知道拿着传感器看看指示灯亮不亮。平时半个小时不到就能处理好的事情,他处理了六七个小时才勉强完成。这个天生骨子里带着倔强的“愣头青”终于找回了初心。
秦钦找来专业书籍,打印了很多行业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等材料,查阅、剖析,再根据现场工作,一条条解读、剖析,研究各种监控设备的性能、常见故障的处理。从最简单的剥线头开始,一遍、两遍、十遍……长期的练习把他的指纹磨平了,连手机都没法进行指纹解锁。慢慢的,秦钦成了信息检测的“技能实操大师”。超五类网线头制作他只需要1分10秒就能完成,从光缆剥缆到穿线、固定和尾纤焊接、盘纤能够六分半左右完成,4×0.97监测线缆的外皮开缆,他平均每根只需要5秒钟左右。
从“工作狂人”到“比赛达人”
秦钦所带领的调度信息中心安全监测组负责井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4万余米线路及800余台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任务,工作面广,设备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十分巨大。
有次下早班,他正准备上井,得知10309工作面两个甲烷传感器信号时通时断,闭锁了整个工作面的电源。他急忙招呼工友扛着梯子往回赶,排除了传感器的问题后,面临的就是体系庞大的线路监测,两人扛着梯子沿皮带路一点点捋信号线排除故障,走一段停一下,上梯子下梯子,1000多米的路,理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出两处传输线路损伤,处理完故障,上井已是晚上7点多。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搞不明白的事情,总想着弄清楚。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就要精一行,把时间花在哪里,成长就在哪里,要把热爱的事情努力做到极致。”
秦钦练就“过目不忘”本领,只要和监测监控专业相关的知识,他倒背如流、解答精准。2021年,公司级、省市级、国家级的三场理论考试,秦钦笔试都是100分,一举拿下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山西焦煤杯”第十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赛项特等奖、安全仪器监测工赛项银奖。2022年,秦钦被评为山东能源集团劳动模范、首届兖矿能源十大杰出青年。
从“科技创新”到“匠心筑梦”
2017年,兴隆庄煤矿作为国家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示范矿井,对安全监测系统进行数字化升级。作为行家里手的秦钦勇敢地挑起了大梁。一年多的时间,他带领班组共更换监测电源45台,监测分站50台,各类数字型传感器500余台,保质保量完成井下监测系统数字化升级,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
“超越自己,未来才可期,生活中我们总是奋力争先,不甘落后,但更多时候,我们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近年来,兴隆庄煤矿对智能化改造的投入不断加大,秦钦先后参与了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监测室与集控室改造、安全生产光纤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等重要工作任务,见证了数字化矿山高速发展的历程。他参与改造了“煤矿智能监测监控安全保障示范工程”“地面视频综合管理系统”等多个项目的科技革新20余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专业难题。他带领研究的《一种用于巷道顶板的传感器吊挂与升降装置》和《一种防堵塞气体传感器防水校气装置》两个项目改造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22年,秦钦应邀编写录制“中安云教育”安全仪器监测工知识讲解和技能实操部分,编制安全仪器监测工中级工和技师的技能实操大纲,为矿井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记者 杨兆锋 通讯员 张鑫朝 吴朋 孙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