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吕艳红 赵雪汝
日前,济宁市关爱退役军人基金会成立,一位叫韦埴的年轻退役军人,捐赠80万元的善款,设立我市首个关爱退役军人冠名慈善基金。作为青年退役军人中的优秀志愿者代表,他还兼任着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主任。韦埴表示,将秉承“服务国防、尊崇军人、关爱军属”的宗旨带领广大志愿服务更好地为我市退役军人服务。
刚到而立之年的韦埴,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当过兵,下过井,当过交警。他现在是山东强国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济宁埴达强国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现代教育农业生态智库专家,物联网应用工程师,同时兼任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会公益事业发展委员会执行会长、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这些社会职务是他服务社会的平台。这位当年的特种兵,如今在这些新平台上,不断书写着人生新的传奇故事。
军旅生涯淬炼品质
2008年,韦埴作为特种兵应招进入武警部队。小小年纪,吃苦耐劳,他的拼搏精神和优良作风,很快赢得了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广泛赞誉。2009年、2010年先后两次被所属部队授予“优秀士兵”荣誉称号。“部队里的那段经历,使我毕生难忘,对我现在的一言一行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韦埴回忆起那段参军岁月,记忆犹新。
退出现役后,韦埴被分配到山东鲁泰煤业有限公司鹿洼煤矿工作,后转至济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市中区大队工作,多次受到济宁市公安局及交警支队表彰。
2019年初,他怀揣梦想,自主创业。道路虽然艰难,但是军旅生涯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护佑他披荆斩棘勇往前行。就在他选择创业的当年,一场世界性的非洲猪瘟,导致山东毓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存栏生猪大规模死亡,直接损失高达400余万元。这时,他们找到韦埴希望能够提供帮助。正在创业初期的他,决定全力以赴共渡难关。他积极筹措160万元辅助资金入股,不仅帮助毓联农业公司走出了困境,还由一个门外汉成为养殖种植的行家里手。
成功不忘回报乡邻
为刻苦精研养殖种植技术,他赴京到农科院向专家学者请教学习,针对大型种植基地的生姜种植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在转型种植生姜后,毓联农业公司当年扭亏为盈,如今公司年盈利500多万元。
生姜种植带来的收获,坚定了他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的信念。以毓联农业公司发展经验为基础,发展周边农户种植生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与农科部门合作研发培育优良姜种,聘请农科院专家对当地农业气候及土壤进行细致调研,针对性地做出种植技术改进,并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定期邀请农科专家进行远程的种植培训教育以及远程农业问诊。生姜种植的销售,实行农村合作社模式。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了农民最大收益。在韦埴的带动下,生姜种植户户均收益10万元左右。
热心公益回馈社会
退役不褪色,用行动回馈社会,是一位退役军人应有的本色和担当。韦埴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创业之初,他就决定将公司每年利润的10%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并设立专项慈善基金,接受社会监督。近年来,他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创城市志愿服务、青少年劳动教育、社会性公益活动等,帮扶遇困企业、助农致富等累计投入资金340余万元,捐赠80万元设立了济宁市首个关爱退役军人冠名慈善基金。
韦埴特别酷爱收藏,钻研本土文化、古今瓷器、古典家具等多领域,对收藏和鉴定形成自身风格。目前他定期接受学校邀请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各类文物展现其背后历史时代的成就及工匠精神,以生动具体的讲解,让青少年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