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
2021年,全国首个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落户于“蒋家门口”。两年来,各地党史专家学者、广大党员干部和文人墨客慕名而至,采风、创作、游憩,寻找红色初心,成了人们向往的网红之地。
蒋家村俗称“蒋家门口”,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辖内,村是老村,现蒋姓传世26代,已有600余年历史。此地秀丽风光,诗意流淌,镇内重要河流、如诗如画如梦的大源溪穿村而过。
之所以称“蒋家门口”为老村,是因为她不仅有着数百年的建村历史,而且她还有保留完好的28座清代“老台门”古建筑遗存。这些古建筑呈徽派风格,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天井里,飘散着远古传说;曲径上,流淌着古风遗韵,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岁月的变迁。弄堂纵横交错,极干净,路面为山石和鹅卵石铺设点缀,与大源溪岸山野的环境十分熨帖。
保存完整的蒋氏宗祠,远近闻名。泰基台门、慎修思永台门、长台门等是”蒋家门口”的文化瑰宝,清代建造的厅堂外墙门楣嵌“万峰毓秀”“瑞霭南垣”“燕翼贻谋”等石匾。“瑞霭南垣·瑞霭堂”最具特色,是“蒋家台门”里保存完好的古厅堂,国内也不多见。此建筑规模阔大,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散放着厚重的人文气息。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对这些“老台门”进行了修缮,修旧如旧,古色古香,一台门一特色,透露着满满的古意和笃厚的文化积淀。
2021年6月17日,我将收藏30年的《新青年》《湘江评论》《每周评论》《向导》等早期红色报刊总计21350份(册)捐赠给富阳区人民政府后,为了让发黄的纸页和当年的文字生动鲜活起来,富阳区委宣传部在“蒋家门口”里选用三个“老台门”,建筑总面积2000 平方米,设立了“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用时光长廊的形式展出从清末至今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报刊232份(一期工程)。这三个“老台门”里的展品、图片和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光辉历程。
以党报党刊为核心的红色报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红色报刊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了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只要看到一份共产党的报刊,就像在黑夜里看到了一盏明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报刊,对动员群众、鼓舞群众,推动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步步战胜国内外敌人,建立新中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作用,是永远留在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集展示、教育、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红色现场教学基地,也是一处沉浸式历史文化景观。
开馆以来,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到“蒋家门口”,穿越时空,在珍贵的史料前见证中国革命的不朽历程。在场馆设置上,与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相得益彰的是民国时期的旧书摊,小巷里的馄饨摊贩的叫卖声,喊着“号外”的报童,奔跑的黄包车夫,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国营饭店……已成为富阳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落户“蒋家门口”,别有意义。
人们流连于蒋家村,既为古迹叹为观止,又为激情的红色历史点赞。
(作者系杭州市富阳区政协委员、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