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刘峰 文旭
她们用心用情守护生命健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们忙碌的身影。她们把日复一日的平凡演绎成永不褪色的精彩,把患者的满意当作优质护理服务的最大成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专业、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她们,就是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护理团队。多年来,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不断深化护理服务内涵,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全力提升护理人员能力水平,改善护理团队服务流程和质量,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赢得了患者的称赞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谱写出优质护理服务新篇章。
奋战一线 勇挑重担
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济宁市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分别派出护理专家及骨干52人次,到方舱医院、县级医院等进行支援、管理及技术指导。调配护理人员290人次,参加疫情防控救治处置工作,全体护理人员闻令而动,以“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为宗旨,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克服困难,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用心用情做好老年患者护理服务工作。提高老年患者护理人员的能力,通过省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加强专科护士的培养,在老年患者比较多的呼吸病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培训,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加强老年患者的风险筛查,对65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自理能力、跌倒/坠床、压疮、VTE等风险评估,对存在风险的患者,及时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陪人的健康教育,出院患者由责任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包括药物用法、注意事项,复查时间,咨询电话等内容,并将这一措施延伸到出院患者居家时的康复指导,减少患者往返医院的麻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强化培训 提升效能
全力提升护理培训及护理人员能力水平。56人通过手机或电脑端参加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管理”为主题的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参加中华护理学会及省、市护理学会举办的各项学术会议及培训。467人次护理人员参加手卫生、防护用品穿脱、核酸标本采集、新冠病房消毒隔离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及考核。152名护理人员获得市级核酸采集合格证书。组织146名护理人员参加以“携手开拓创新,护理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海峡护理高峰论坛”线上学习。选派10名护理骨干分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ICU、老年专科、呼吸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护理。2人参加省专科护士岗位培训,均以优异成绩获得省级专科护士合格证书,其中1人书写护理个案入围省级优秀个案。培养呼吸治疗师1名。全年完成院内护理培训及应急演练共15次,1562人次参加。理论及操作考试6次,500余人次参加,全部合格。
积极参加省、市护理学会举办的科普活动,按照《济宁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工作,积极组织护理人员通过手机、电脑观看学习或传播科普知识。倡导每名护理人员都是健康教育的践行者,护理健康教育伴随工作全流程。82名护理人员,通过手机、电脑观看省护理学会组织的“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关爱生命,共促健康”为主题的健康科普讲座。开展了PICC置管维护及带管健康教育、肝病及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等,187名护理人员,639名患者及陪人参与。制作老年患者健康教育视频13项,在门诊电视屏幕滚动播出。
积极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以医院信息化水平升级为契机,配备移动护理车,更新护理信息化模块,助力临床护理工作。
牢记宗旨 全心服务
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把“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新入职护理人员的第一课,由护理部进行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救死扶伤、践行防病治病的宗旨,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通过培训,让新入职护理人员牢记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系好迈入护理岗位的“第一粒扣子”。
遵纪守法,依法执业。护理部制定护理人员执业行为规范,涉及上岗着装、言行举止、护患沟通、职业要求等内容张贴于办公室,每月进行执业行为的督导检查。严格依法执业,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按时完成护士首次注册、延续及变更注册,同时完成护士电子证照的领取及亮照工作,定期维护医疗机构端护士注册信息,在门诊大厅、科室显著位置及护理人员工作证有依法执业二维码公示,便于监督。要求护理人员遵纪守法,依法执业。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医疗卫生行业规章和纪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规定,争做文明守法职工典范。